女儿呀,成功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来源:凤凰网文化 发布:2018年11月03日 作者: 人气:10833

“爸爸,姐姐上了好大学,是不是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好生活?”              

“不是的,她以后还要努力一辈子。”              

“既然以后可以努力一辈子,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学创业也成功了吗?”     

……              

父母可能经常面对这样的窘境。

当激励人心的鸡汤被现实的反例打翻时,说一句“不是这样的”都很无力,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解释,更怕因为无法自圆其说而破坏了在儿女心目中的权威。

教育并不总会有新意,围绕在成长周围的总是那几个问题:如何有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理解财富和洞察人生……变的是观念在更新,人们有了更多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途径。

因此,重要的不是老生常谈的观点,道出更多的例子才是精华所在。下文选自吴军《态度》,通过他给女儿的几封家书,我们走几步捷径,拣选一些干货备不时之需。

正如书籍封面的巧妙设计,“态度“中的“心广”更加重要。

说白了,其实大家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告知:“亲爱的孩子,成功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做个好人——善良并幸福着。”

《态度》

吴军

范福里特弹药量:

好运气背后是三倍的努力

01                

 

梦华:

昨天我在家度过了一个没有你的晚上。是的,到了10点钟我才想起你的房间是空的,你实实在在地离开家出去闯荡了。

现在,我对你所说的和从前的教育有所不同,因为从现在开始,你已经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你已经进入这个五光十色而又十分复杂的社会。

在外人看来,我的运气非常好,但是,如果你读了我的《大学之路》一书中“我的大学之路”那一章,就会发现其实我也经常走背运。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能够从背运中走出来,并且抓住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好运气。

其中的秘诀非常简单,用美国将军范佛里特弹药量的话说,就是5倍的投入。

范佛里特将军在朝鲜战场上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他的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范佛里特说,打出去5倍的弹药。最后范佛里特实现了他的战略目的,从此留下了一个军事术语——范佛里特弹药量。 范佛里特将军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比其他人更多地估计了困难,留出足够的余地。这样,幸运的天平才偏向了他那一边。 同样走运的还有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就是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那位将军。威灵顿从来不具备拿破仑的感召力,也从来不高估自己军队的士气和在战役中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他所做的就是在战前把每一个细节考虑周全,并且把可能遇到的坏情况都考虑进去。在遭遇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因为自己准备充分,获得命运的垂青。

因此,孩子,如果你想获得10分的成绩,仅仅准备10分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可能要准备30分的努力。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人有一些运气,似乎偶然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其实,在这些运气背后,可能是30分的努力。

我也不是从小就懂这个道理,而是经过了一些失败和挫折才理解的。直到今天,我在做事情前,都是先假设自己将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准备通常比别人充足,从外界来看,我才有些好运气。

你的父亲

大学是捷径,不是目的          02          

梦馨:

你问我为什么我总说“所上大学的好坏,对人的影响远比想象的要小”,但是又说“人需要努力学习,并且接受好的教育”。这不是矛盾的吗?另外,为什么有一些著名的创始人连学业都没完成,这是否意味着学位其实没那么重要。

你的问题很好,问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承认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总是要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大学是相关的,但是两者并不能画等号。


上好大学是接受好的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径,但不是目的一个人上了好大学并不等于他接受了好的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并非仅仅是在学校里上课。

关于教育的必要性,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一看。

第一,教育改变命运这种说法是怎样变成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共识的。

在欧洲,大家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帮助。 16世纪,爱德华六世开始在英国兴办免费教育,任何交不起学费的贫家子弟都可以到“官办”的学校读书。大科学家牛顿就是靠这种免费的公立教育完成了中学学业,进入剑桥大学的。 但是这种教育依然不普及,因为很多贫家子弟要先设法工作养活自己,没有时间接受教育。于是,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时候,她开始规范学徒制度,由国家出钱帮助贫家子弟学习谋生技能。 后来,一些教育家在英国和美国创办了很多“星期日学校”,给贫家子弟普及基础教育。很快人们就发现受没受过教育,将来一辈子的命运常常相差很远。 顺便和你说一句,我的一些朋友到肯尼亚考察,他们说那里的孩子很穷,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家长依然会送孩子到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读中学。可见即使在看似靠力气生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也是成为专业人士的必经之路。

今天你如果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为专业人士,都需要足够多的训练,仅靠聪明早已经不够。最基础的训练就是学校教育,这些教育,不仅包括学习课程,也包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

第二,如果一个人不愁温饱,甚至家里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那么教育对他们是否还有必要?不仅有,而且更重要。

不接受教育,就很难有见识,而没有见识,做事情就会事倍功半。两年前,中国一个在股市上赚了很多钱的人向我求教。据他说,他在2000年左右时,自己手里的钱不知道比当时的马云多几百倍。2005年,阿里巴巴获得雅虎10亿美元融资的时候,他依然比马云富有,但是今天他可能连马云资产的1%都不到。

这个人如果懂得这一点,参与到互联网大潮中,哪怕只获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今天不仅积累的财富可观,而且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比现在不知道大多少。今天,他只能顶住股市的那点儿波动,今天赚了,明天赔了,20多年下来,是在原地踏步,顶多是线性增长。

中国那些财富剧增的家庭,有些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则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20年后,他们的孩子的水平高下立判。前者的下一代大多是有教养并且努力上进的人,他们的视野甚至超过他们的父辈。后者的下一代则大多是轻狂之辈,除了玩跑车,滥交朋友,做不了什么事情,在社会上被大家当笑话。可以说,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第三,讲讲退学创业。

今天大家拿来作为退学创业成功例子的人主要有5个——盖茨、乔布斯、佩奇、布林,以及扎克伯格。

虽然这几个人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是接受的教育并不差。

盖茨和扎克伯格情况类似,他们确实有过人之处,没有大学毕业就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不过,大家对他们的理解存在两个错误。 首先,他们至少都上了哈佛,这一点绝大部分年轻人都做不到,而且他们都有过人的技术专长。 其次,他们都是在找到了赚钱方法之后,才退学的,而不是在退学以后开始创业的。盖茨一直想拿下学位,并且在几年时间里一直试图兼顾学习和创业,只是后来因为微软的工作太忙,他不得不放弃读书。扎克伯格的情况也类似,他原本打算在暑假全职工作,开学后还是要回到学校,只是被他的教父肖恩·帕克(脸谱网首任总裁)“劝”到了硅谷,再也无法兼顾学业。因此,盖茨和扎克伯格是在创业成功之后,才退学,而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至于乔布斯,他仅仅是因为不忍花父母的钱才没有读大学。如果他来自一个相对富有的家庭,他或许会读完大学。

为什么要尽可能地上好大学呢?这倒不是因为好大学的课程就一定比二流大学的好,而是因为它们有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年轻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很容易受周围同学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比我们或者老师对你们的影响更大。从另一个角度看,不能进入一流大学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用心找到一些好同学为伴即可。人受教育的时间很长,机会很多,自己所在的学校并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所以,我觉得你应该充分理解教育的意义,这对你永远有好处。但是,不要仅仅为了成绩而读书,更不要为了进入一个好学校而读书,而要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并且能够成为有用之人而读书。

你的父亲

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03          
         

梦华和梦馨:

姐姐还有两年就要高中毕业了,其间,最重要的就是申请大学。当然,我们希望姐姐能够进入一所好大学学习,姐姐也在努力地做这件事,这很好。一些亚裔家长和学生把进入名牌大学作为终极目标,我觉得这有点儿偏了。

对孩子来讲,有很多事情远比上一所好大学重要。今天,我先和你们谈谈这件事。虽然梦馨还小,但是我对姐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对妹妹也是一样的。

几年前,我们一些谷歌早期的员工坐在一起,思考谷歌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我们有幸在非常好的时候加入谷歌。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是谷歌非常独特的一点就是不作恶

至于我们为什么可以进入谷歌,除了业务水平达到它的要求,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认可它的价值观,并且能做到对同事友善,对公司尽责。

在历史上,有一些人很早就加入了谷歌,但是因为无法做到友善和合作,最后在公司里待不下去,只好离开,他们因此丧失了获得财富自由的机会。谷歌早期和每个员工分享所有的内部信息,同时要求保守秘密。当公司发展到近千人时,它内部公开的秘密对外一直能保守得很好。这并不是公司强行管制的结果,而是每个员工守信尽责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当时小小的公司才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相反,很多公司在只有几十人时,如果有了盈利,很快就会因为内斗而分崩离析,因为它在选人时,只注重能力,不注重品行。

一家公司如此,一个人也是一样,相比能力,品行更重要

这一点,我希望你一辈子记住。能力不行,还可以继续努力,一次不行就两次。品行不端正,路走邪了,一辈子都没有希望。我曾经见过不止一个年轻人,虽然家境不错,很聪明,书读得也不错,但是为人自私,心里只想着自己,最后害人害己。

一个人的优良品行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开始,通过一件件小事养成的。有时,并非父母不重视培养孩子,而是在对孩子的要求上出现偏差,比如有些父母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管教过严,却忽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成长,使得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最后适得其反。

因此,对于你俩,我向来管得很宽松,甚至有些溺爱,你们的奶奶都觉得我对你们过于仁慈。你们知道,如果你们的成绩不好,我通常不很在意。如果你们的成绩不好却不汇报,我会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极为严厉,因为这涉及品行。


对任何人来说,相比成功,维持善心更重要。我非常赞赏这句话——“It’snice to be great, yet it’s great to be nice”(成功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做个好人)。如果一定要在成功和友善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你选择友善。

很多人以为成功能带来幸福,其实成功不等于幸福,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人士过得并不幸福。能够一心向善,懂得感恩,即使生活有些艰难,内心也会感到幸福。

我们这些谷歌早期的同事讨论过很多次,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才算教育好了。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自己有教养,对他人友善,对世界有爱心。至于能否成功,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好人在这个世界缺乏发展机会。因此,我和你们的妈妈对你们的要求是,不论你们将来上什么学校,如何成功,只要你们是好孩子,我们就很高兴。

对于梦华,我想和你说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只要你认真准备升学材料,无论最后结果是什么,我们都接受。哪怕你上了迪安萨学院a(De Anza College),我和你的妈妈也会爱你,因为你是个好孩子。

你可能要问怎么才算好孩子,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下面4点就可以了:

• 诚实,守信用;

• 勤勉,自律,谦虚;

• 友善,随和;

• 正直,公正。

今天和你们讲这些话,希望姐姐在高中最后的两年不要有负担,只要做好孩子,注意关心他人,我就很高兴。希望妹妹从小养成一些好习惯。

你们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