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活着,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对待死亡
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然后平静地走
近日,#研究生白血病复发放弃治疗#的话题引发热议。去年从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的张迪,白血病复发后选择放弃治疗,称拒绝低质量生存,人生最后几个月,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然后平静地走。(4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年轻的杨迪放弃延长生命的机会,这需要勇气,也让人惋惜。但比起惋惜,感叹生命无常,杨迪对待死亡的方式更值得深思。这不仅关乎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生命的一部分。
把生与死看得过于严重是人的禀性,我们往往只关注怎么活着,而不愿提及死亡。很多时候人们更乐意听到“生如夏花之灿烂”式的心灵鸡汤,提及死亡便心生厌恶,反感,死亡成了不可触碰的禁区。但正如贾平凹所说,“不管怎样地美好来到人世的情景,又怎样的不愿去死,最后都死了”,由生到死,这是每个生命必经的历程,回避死亡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况且,像老鼠躲猫一样躲避死亡,试问,躲得开吗?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古话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甚至成了人们避谈死亡的辩护词,殊不知这种以“生”来解读“死”的路向,事实上导致了不少人陷于困境而无法自拔。缺乏对死的敬畏,一味追求生,容易让人们错误地理解人生,以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吃好穿好玩好,甚至轻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
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等悲剧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作案人员对生命的漠视,也是对死亡缺乏敬畏。试想,若马加爵、林森浩能推己及人,充分认识死亡,换位思考,理解死亡带给受害者及其家人的伤害,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对于死亡恐惧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死去,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生命的价值在于寻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悲的是,人们似乎只有在临终之前才会去反省“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个世界?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然而,临终前的感悟终究是来得太晚。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以“死”为基础来理解和体会“生”,此般或许更能推动人们理解人生之意义,而不是直到临终之际才大彻大悟。
既然死是人生的归宿,对于死便应该坦然。如同张迪一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不是懦弱,也并非胆怯,而是“拒绝低质量生存”,在生命弥留之际,自愿捐献遗体,把时间留给家人,安静地离开,让即将凋零的生命焕发光彩。
面临死亡,静穆、恬然的让生命逝去,这是对生命的致敬。生与死相生相伴,不必讳言死,也不必只看重生。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4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5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6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9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统筹安排好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一体化系统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