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五大经验”成为毕节全域旅游发展“指南”,助推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2017年03月28日 作者: 人气:679


    离2017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尚有时日,百里杜鹃第一朵花蕾尚未盛开,景区却早已游客爆棚。


  作为毕节市旅游业的一支新秀,百里杜鹃近年来按照“一花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突出全景式打造,城乡围绕旅游“画”;突出全社会参与,惠民围绕旅游“抓”;突出全产业发展,产品围绕旅游“+”;突出全方位服务,环境围绕旅游“优”;突出全区域管理,机制围绕旅游“活”。在“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下,百里杜鹃探索出的“五大经验”正成为毕节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南”,也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法宝”之一。


  “我们下步还将在精准营销、丰富业态、人才引领、多元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使旅游业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罗冠宇对全域旅游发展的道路和前景看得很清晰。


  “景区因旅而兴,百姓依旅而富。”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苗族姑娘阿香的农家乐坐落在高峭的岩石下,掩映在樱桃花海里。粉白如雪的樱桃花沿峡谷两岸铺展开去,一拨一拨的游客闻香而来。但阿香无暇欣赏春景,她忙着为游客准备吃食。每年的樱桃花节和樱桃节,阿香的菜馆收入均达3万元以上。村里开办农家乐和搞养殖的人家越来越多,仅这两项每年可创收200多万元。


  一年四季,都是毕节市“旅产增收”的好时节。近年来,拥有多张世界级、国家级旅游名片的毕节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大力实施“旅产增收”战略。今年,该市依托现有4个国家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10余个热门景点,以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实施生态建设,治理石漠化67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47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0.28%;着力打造威宁草海—赫章韭菜坪—百里杜鹃—织金洞等多条精品线路;着力升级旅游城市形象,重点提升旅游接待宾馆酒店服务质量;着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对各景区景点内乡村旅馆、农家乐餐饮店进行打造提质;着力抓好旅游商品开发,推进土特产品与民族工艺品旅游商品化。


  如今,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带动农户脱贫增收的支柱型产业,旅游季也成为群众的“挣钱季”。在毕节各县区广大乡村,群众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出售时鲜土特产,发展运输服务业,挣钱方法越来越多,收入节节攀高,本地土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旅游商品销售走旺,位于大方境内的慕俄格古城仅民族工艺品销售收入就达60多万元。全市5万余群众直接受益旅游业发展,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以上。


  先行先试出经验,敢闯敢为出战绩。未来五年,毕节市紧盯92.43万人脱贫任务,提出“两个高于”、“三个如期”、“四个翻番”目标即: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5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3260亿元,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43万元、4.3万元。同时聚焦“创新发展、同步小康”这一目标,突出“大党建”这一统领,围绕“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三个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域旅游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打造“人民富裕、生态良好、产业优化、环境宜人、风尚文明”的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