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幼儿园如何探路未来教育?
看点:教育信息化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每位幼儿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智能时代,幼儿园怎样为孩子筹备未来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转向和方法的新变化等?课程建设上是否可以开展探究学习?课程如何基于差异,突出对孩子思维、技能、态度、知识本身等的培养?
搜狐教育、搜狐母婴本期“智见TALKs”特邀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石艳、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实验幼儿园园长林碧玲、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园长张爱军、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园长何晓勤、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科研主任周春艳、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幼儿园副园长张晨晖,共同探讨幼儿园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之路。
学前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一直以来都是希望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基。但是面对经济和社会的极速发展与变化,如何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基就成为了学前教育界思考的重要话题。在以往的工业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集中在社会生产领域,但是在后工业社会,面对数字时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将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创新上。这就意味着学前教育要从小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关心在“硬知识”之外的“软技能”,提供面对人人的灵活开放的幼儿教育。
面对未来的愿景与挑战,幼儿园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多维化和个体性化,真正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和每个孩子的价值,并且将情感与社会性能力等“软技能”的培养真正重视起来。
未来的社会将蕴含无限可能,应对变化的利器可能正是“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在儿童奠基的初期,为保有儿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丰富的沃土,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班级架构和课题体系中,真正实现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数据显示,在美国有接近一半的孩子在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已经拥有了智能设备。在10位小孩中就有7位使用平板电脑完成他们的作业。暨南大学的谷虹副教授就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她的孩子从小就使用ipad翻相册,看动画。有一天她打印了一本相册摆在家中,孩子看到后就用手放大缩小纸质相册上的照片,在她看来,照片就是可以被这么放大缩小的。这些都显示着,我们的下一代已成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将与我们有极大的不同。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智能化时代,幼儿园应该如何为孩子筹备适应未来智能时代的教育呢?
第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转变。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已经从“机器工业文明”时代跨入“信息智能文明”。在这个知识与技术不断更新、加速发展的时代,“智本”将代替“知本”,“学力”将重于“学历”。因此,教育的整体目标要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
因为有了互联网,智能时代的机器学习与计算速度远远超越人脑,孩子需具备的能力必然为机器无法替代的能力。而人类之所以区分与其他生物,就是人类拥有独有的智慧——思考能力。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习、思考与应用的能力,所以独立思考、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是智能时代的重要培养目标。如马云所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
第二,教师能力的转变。人工智能时代,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论层次上更深入细数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给予科学的教育和指导。为此,作为学前教育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的教师。
努力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创新是人区别于机器的重要特点。在具体教育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思维,探究新方法、新内容、新形式,并将人工智能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学前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时时创新,事事创新,与时俱进,以保特思维的先进性。
此外,教师应该提升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让信息技术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其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服务。如:幼儿期属于直观形象思维期,教师学会运用当下信息技术能够促使幼儿更直观地了解、体验、感知教学内容。
整体而言,智能时代要求教师应更具创新性思维、融合思维、交互思维,更具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并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幼儿教育中的铺助作用。
第三,培养方式的转变。智能设备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和智慧化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为小朋友提供智能化的健康监测,每天移动智能配件监测数据分析得出身体的健康状况,按时发送给孩子的家长;根据健康状况需求输出最合理的饮食;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教室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制造出最舒适的午睡气氛等。
人工智能也应在幼儿的培养方式上,为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学习升级提供方式转变。如每个家长都可以与智能设备连接,实现个体化接收幼儿发展需求提醒和反馈;家长及时根据教师的反馈和要求给予回应、配合,构成幼儿的再次学习升级等。最终,让家园共育培养一步步成为每个孩子最个性化的共育培养。孩子的任意状况都在家园共同判断下解决问题。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课程建设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折射出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同时也折射出教师的理念和教育行为。
课程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里的人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终通过课程建设的完善,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加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儿童在“做中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育环境中与教师、材料等相互作用获得经验。
第一,对探究学习的再认识。探究学习是目前的“热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经常被人提及。探究学习有其鲜明的特征:
探究学习主张:学习者亲自参与到学习、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因此探究学习具有主动性;
探究学习过程;通常伴随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思考、论证、证明,因此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
探究问题解决:并不是封闭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习者进行发散性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因此探究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获得新经验:探究问题获得新的经验,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因此,探究学习具有生成性。
这些特点与《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原则部分所提出的: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是一致,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索。教师则应提供充分机会和丰富材料,使幼儿生活、游戏和操作中探索学习。
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由随意的发现→渐渐到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探究活动,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的思维灵活发展。幼儿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与判断、论证与验证、提出自己独到观点的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关键能力与学习品质。
第二,课程建设中的探究学习。神经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大脑像科学家一样在运转。在神经元连接速度方面,幼儿甚至超过了成人。同时,幼儿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需要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
杜威曾说过: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通过探索,挑战自我,自主解决问题,建构新经验。
探究中的幼儿状态。幼儿通过初步体验,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物体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这时的幼儿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愿意积极思考、坚持不懈地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直到获得成功。
探究中的教师状态。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契合幼儿学习的节奏,而不是按教师设计的节奏开展:不是被预成活动设计所禁锢、不会主观地打断孩子投入的探究。教师的角色是鼓励、支持、支架幼儿实现探索,实现进步。教师更多的思考是可以“为儿童做什么”而不是“教儿童什么”。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试错、探究、验证、纠错,营造开放、灵活、自由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支持幼儿将新的经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做出新决策,解决新问题。
第三,在课程中,如何实现幼儿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核心明确了?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后面就是关键的过程,怎么做?
三里屯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中,首先明确:儿童是有能力、主动的学习者。我们的屯宝就像是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他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的所思所想充满了灵动,他们的身体、心灵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为其提供适宜生长的生活环境,他们可以自信成长。
课程目标的定位是重幼儿的感知体验与重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目前,国内外课程建设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借鉴与运用?诸多优秀课程,哪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更加贴切?如何为我所用?是我们管理者首先要思考清晰,不盲目的跟风。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娃的适切性的课程。探究学习是有益于幼儿学习能力提升的很好方式,我们的理想需要落地、需要落实到儿童的成长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培养怎样的儿童”、“如何培养”成为园课程领导者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致力于培养世界公民,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所立足于儿童真实生活,面向儿童未来发展的国际化实验幼儿园,我们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试图基于儿童生活经验构建起系统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从核心素养、内容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案方面着手,重构幼儿的学习经历,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幼儿园实验园园本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课程观。
“可持续发展课程”教育观:培养世界公民,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课程”儿童观:发现儿童,发现儿童能和自己、他人及周围世界“和谐发展”共处。
“可持续发展课程”课程观:帮助幼儿获取为未来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而需要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看问题的视角。
可持续发展课程打破原先的课程主题开展模式,课程实施从原先的“主题式”转向“PBL项目式”,从“单向输入式”转向“哲学对话式”,从“知识学习”转向“经验建构”。
在课程内容的建构中,我们围绕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核心纬度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政治四个方面,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成长需求、季节环境等要素,链接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内容体系,分为“自我”“环境”“人际”“工具”四个版块内容,版块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和渗透,课程内容设计遵循生活化、游戏化、层次化和整体化的原则。
在课程建设的实施中,项目单元采用PBL项目式学习的教育模式,重构幼儿的学习方式。以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目的导向,通过提出问题、制订计划、解决问题、评价反思等环节,帮助幼儿从“被动接受者”转向“主动探索者”。
中大班主要以项目式探究的方式来开展,问题探究学习是项目活动开展的核心,我们以幼儿的问题为驱动,最终指向于问题解决。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幼儿因材施教,发展幼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真实和互动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探究、思辨等哲学式对话教育,鼓励儿童大胆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幼儿的关怀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合作性思考。采用苏格拉底哲学化的对话方式,让问题驱动的理性论证模式给予孩子更多自主发现、自我构建的可能。“哲学对话式学习”主要采用“绘本解读式”和“对话式谈话”两种方式,关心并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启迪儿童智慧。
当下,孩子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社会,又置身于百年浙大求是校园,孩子们对身边的机器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们追随和支持着孩子们的兴趣,充分利用浙大资源,开展了《有趣的机器人》STEAM项目活动。在历时三个多月与机器人的互动中,老师们从尊重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将解决问题渗透到系列活动之中,通过探秘篇、游戏篇、制作篇和发布篇的探究学习,突出培养每一个孩子思维、技能、态度、知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采用问题解决的认知策略,带领孩子去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兴趣、主动探究、创造想象、动手实践和团结协作,有效推进了每一个孩子的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差异性学习,体现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过程中给予儿童自由选择、自主操作的空间,鼓励儿童多元表征。而教师是与儿童共同学习、生活的伙伴,与孩子们一起发现,又能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支持和鼓励,支架他们的成长。让我们来看下"积木龙舟"例子:
积木龙舟——活动源自孩子们的需要。拿今年的端午节来举例,超市早早开始卖起了粽子,朝阳门地铁站也卖起了五彩绳。大一班的小朋友对端午的习俗和美食都很了解,在小班、中班也开展过相关的活动,已经开展过包粽子、编五彩绳的活动。在中大班的屯宝串联游戏中,去过大三班的小朋友回来说:“大三班的创意盒子区在做龙舟呢!”“他们用纸盒子做的龙舟,我也想在咱们班做一个龙舟。” “我们不用箱子能不能也可以做龙舟?”老师的一句质疑,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做龙舟成了小朋友们的兴趣点。而大一班的小朋友怎么制作龙舟呢?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呢?做出来的龙舟怎么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班级的建筑区,最后确定了用建筑城的积木搭建龙舟。
积木龙舟动起来——在探究过程中创意。孩子们由设计龙舟,搭建龙舟,到探索能够移动的龙舟。孩子们,积极动脑筋尝试,最终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积极的出谋划策。贝壳皇冠组设计了座椅、战鼓和鼓锤;爱心蛋糕组的小朋借助了了小椅子搭建出三层的龙舟......在不断调整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最终,孩子们还挑战搭建出能“动”的龙舟。
坦克带龙舟动动动——在探索尝试中试错、破解。小朋友们都喜欢跑到建筑区,玩“动”的龙舟。但是他们很快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在龙舟走的过程中,后面的“轮子”很快就没有用了,需要小朋友把最后面的轮子搬到最前面,而且要一直要这样做,小朋友尝试了几次后,有小朋友说:这样太累了,而且太麻烦了。最后孩子们发现坦克的履带是两条,改装完善了龙舟。小朋友把塑料马路拿出来,然后快速地开始拼插,很快拼出了两条履带。当发现履带总是断裂时,又换成了大型的圆柱积木。当把大型圆柱积木放进去,发现大型的圆柱积木正好放到两条履带中间,而且圆柱积木之间的距离特别合适。
在探究活动中文化浸润成长,发现中形成学习品质。通过这次“积木龙舟”主题课程增进了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孩子们感受了勇敢坚强,团结合作,永不放弃的龙舟精神。孩子们探索了龙舟结构,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小组的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龙舟的搭建。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能认真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的思考,探索,人人都是“智多星”,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他们在团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共享胜利的成果。“积木龙舟”主题真正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探究中成长。
对于技术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回归幼儿的发展来思考。
首先,教育目标上,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人是有智慧的,而机器只有智能。智慧是融合着知识经验结构、分析判断、精神价值观等等多种能力。学前阶段更应注重全人的培养,关注幼儿身心健康、交往能力,劳动意识和责任感,文化自信和理解力,以及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等。
人工智能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需要我们关注幼儿学习中思维的培养,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深度探究,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积极表达,敢于质疑和辩论;多样表现,以个性化创造展现自己的思想。
其次,教与学的方式上,关注体验性、探究性、个性化,幼儿在亲身实践、完整经历和感悟思考中,实现自内而外的探究、认识、表达,以及由外而内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教育内容上,关注工程与技术的融入。STEM教育理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逐步渗透,让我们再次关注幼儿整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同时,也看到技术素养和工程素养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拓展生活化学习的内容,更好的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人事界、自然界,认识我们所处的地理时空,以及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帮助幼儿进行综合性的情境化的学习,实现更加完整、持续和连贯的学习与思考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