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毕业后,回18线老家工作,傻吗?”
“逃离北上广”被喊了几年之后,或许真的不只是一句情绪的宣泄了。
2019年底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规模已经从822.6万人连续下降到了2018年的764.6万人。
与此同时,二三线城市的“抢人热”不断水涨船高,用实打实的户籍、创业等福利政策吸引着人才的流动。
“看不到未来”,是一批人不再迷恋超一线城市的根本原因,无奈与无望是它的底色——
每天通勤三小时起步,所谓的梦想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车厢里被一点点榨干;加班加到10点半,但为了一套房子的首付,还是得掏空父母一辈子的积蓄。
不过,这些年也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成毕业后,自主自愿地回到家乡扎根。
《2019-2020年返乡置业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68.6%的人更倾向于回乡置业,其中80后的意愿最强,90后的意愿也呈上升趋势。
这种选择的考量里,没有那么多“被生活痛扁之后的投降”,而是普遍呈现着一种更倾向于安稳的心态。
有人只想离家人和熟悉的生长环境近一点,不去追求什么星辰大海,平淡也是一种福气;
有人并不认同在大城市功成名就才算成功,在家乡做生意、做公务员、做白领也是一样做,同样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与生活方式。
如果说,这种选择的基础是家乡的环境早已为你准备好了一个舒适区;
那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复杂,身处其中的人做出这样的抉择也会更不容易——
他们出身于经济状况并不理想的农村或山区,好不容易走出去后,却依然决定回来。
这样的选择,往往会被视为“太傻了”——
“在城市里混,怎样都比在老家农村强吧”;
“读书是为了到大城市里出人头地的,回老家,这不是白读了?”
但是,这样的声音早已无法阻碍一些青年人回农村开拓事业的决心,他们自有志向与向往。
促使他们回去的,一方面是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情谊。
就像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的那个扎心之问:年轻人都走光了,很多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难道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
一般人或许会视之为无解,认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就是没有任何发展希望的荒野;
但是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眼中,它的另一面却代表着无限的机遇。
用知识与见识武装了自己之后,90后把技术、视野与热情带回了自己生长的地方。
在他们的运作中,大数据、短视频平台、社交网络的优势被运用到了当地的养殖业、农产品销售等,技术并不是壁垒,而是助力致富的工具。
再加上当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已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期,各地都正在不同程度地落实扶植青年返乡创业的政策保障,让回到农村的中坚力量有了更多发挥才能的机会与渠道。
在这块有待开垦的蓝图上,年轻人一样干得有声有色。
还有的人,则是亲身经历过乡村公益事业的力量,在曾经受到帮助的触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志向所在。
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校长覃业虎,就是这样一个信念坚定的80后。
他经过多年苦读,好不容易通过升学离开了贫困的大山,却在学成后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接任了自己母校的校长一职。
连他都笑称自己是奇葩:“别人都往城市调,我还带着老婆往山旮旯里跑。”
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确条件艰苦——地处湖南西北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连开车到县城都要花上几个小时。
在覃业虎上小学的90年代,上学条件更是惨淡。
操场是学生自己用铲子挖出来的,宿舍就是一层土坯房;
校舍门框是腐朽的,窗户破败不堪,一刮风下雨就呜呜作响,连一方干净明亮的教室对孩子们来说都是奢求。
学校改造前的女生宿舍
1995年,这种恶劣的条件随着中国平安捐资25万元建造校舍,得到了一些改善。
覃业虎至今都记得,这栋三层现代化教学楼在当年落成时的“大场面”让他深受震撼。从此他认定,像他这样山里的孩子,一定要走出去、见世面,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1995年落成的希望小学校舍
教育扶贫给覃业虎这样的孩子带来的不止是崭新的校舍,还有志愿者老师带来的、持续一生的温暖与影响。
90年代中期,平安希望学校的老师大多是分配下来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
覃业虎和他的同学们,从未接触过这样年轻、热情、朝气蓬勃的青年老师,他们会平等地尊重孩子们的成长,也会在远方写信激励他们好好努力。
他们象征着“外面的世界”的一切新鲜与美好,也让覃业虎在和老师的温暖的相处中,就这样默默埋下了一个既平凡、又令人敬佩的志向:
他将来也想像这些来支教的青年一样,扎根乡村教育,给农村的孩子带来知识和希望。
小时候的覃业虎(中),在落成典礼上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发言
因此,2007年从吉首大学师范专业毕业后,覃业虎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这片他最熟悉的土地,与乡村的孩子打交道。
摆在他面前的,依然是困难重重。
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工作繁重,副科老师身兼数职教语数外是常事儿;人才易走不易留,老教师又面临退休,师资青黄不接……
覃业虎挑起的重担,不仅是把一个人当两三个人使,更想方设法开拓新产业为学校创收、凝聚当地村民与学校的联系,逐渐让学校成了当地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的存在。
十几年来,最让人欣慰的是,覃业虎把乡村教育这把火炬传递了下去。
覃业虎带的学生里,选择师范专业的不在少数。他们就像覃业虎当年追随支教青年一样,将覃业虎视为心中的榜样,毕业后也坚定地选择回到母校就任。
精神的传承与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物质上的助力与保障。
在覃业虎回到大山为母校奉献的奋斗中,学校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中国平安的教育扶贫支援。有时解燃眉之急,有时则为未来点灯。
前几年,覃业虎的学生依然有人每天穿着破洞的衣服上学,让他很是痛心。
2014年,中国平安为学校全体学生捐赠了校服,让孩子们没有了衣着上的后顾之忧,这份支持也让覃业虎和老师们备受激励。
2019年,中国平安为学校捐了电脑、书籍,还带来机器人和学生互动。像这样的硬件设施升级,大大地拔高了平安希望学校的起点,让学生们的眼界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对如今平安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外面的世界”的吸引力,一定与25年前覃业虎眼中的那个大为不同了。
但没有改变的是,无数人为振兴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付出的心血依然热忱。
覃业虎不是第一位“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老师,也不会是最后一位。
他的平安希望小学,也是中国平安扶贫教育事业自1994年以来,竭力为乡村孩子提供援助的缩影。
从1994年在安徽六安建立起第一所希望小学起, 中国平安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援建114所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地区学子打破由经济条件带来的壁垒,用知识与教育为无数孩子启迪心智、开拓视野,也从此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平安对乡村教育的支援也在与时俱进地变化。
2018年,中国平安将教育公益升级为“村教工程”,实施了立体化教育扶贫工程。
2019年,中国平安携手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正式启动了“AI不孤读——青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旨在提高乡村孩子的创新能力,目前该项目已惠及1000所乡村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0万。
去年是我国希望工程实施三十年,今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10月17日的国家扶贫日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这标志着中国平安扶贫公益事业在过去取得的成就,也是激励着平安人在未来继续矢志不渝助力扶贫教育事业的使命。
马明哲董事长与孩子们在一起
在新时代的图景中,教育扶贫事业也必将被赋予新的责任与使命。
如果说覃业虎们的故事,是乡村孩子追梦的1.0版本——反哺家乡,传承星火;
那么中国平安在未来,还将致力让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梦2.0版本——用科技抚平差距,勇敢拥抱自己的梦想。
热门文章
- 1哈瓦那到北京要多少钱?一位古巴老人的往事,看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 2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3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4【央广时评】从书香中国看文脉赓续的纵深推进
- 5“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6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7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8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9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10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