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缺好大学,谁敢比这些地区更辛酸
不到远方,不知天地之宽广;不到远方,不知历史之厚重。边远地区,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人文交流交往的最前沿的地区,是事关国防安全的稳固后方,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能源储备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上,有着全中国最壮阔的美景,拥有各种尽显苍茫、野性的奇特地貌。
可若是要谈论起它们的高教,会觉得让人无从下手。如果说优质的高教是一个地区的灵魂,那边远地区大概就是“魂不守舍”的。
目前对于边远地区的尚无标准的官方定义,有关部门曾于2006发布过一个相关文件(国人部发〔2006〕61号文件《全国艰苦边远地区类别划分名单》)。但因事隔多年,故软科(ID:zuihaodaxue)基于该文件,并结合当下主流快递公司的运费标准,及民间的惯有印象,在本文中分析的相关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广西、贵州、青海、甘肃、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海南这13地。
这13地的总面积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2019年13地的常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6%。然而它们的“双一流”高校,加起来仅有22所,仅仅是“双一流”阵营中的约七分之一,这样的高教资源分布是极其不均衡的。
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这些地区中,进入前30的仅有第12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第24名的吉林大学、第27名的大连理工大学,且都是位于东北地区。其他地区的高校,总体而言,距离第一梯队仍有差距。
被人遗忘的明珠
边远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容乐观,问题严峻。雪上加霜的是,相比大众对于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区高教的广泛关注和振臂高呼,这些边远地区,似乎愿意为之奔走疾呼的人都很少。
《这个“东部高教塌陷区”,终于要绝地反击了》留言
天不时,地不利
边疆,是在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前线阵地,可正是因为这区别于核心区的边缘性区域的特殊地位,注定了边疆“颠沛流离”的命运。有学者在《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一文中指出,边疆是一种变动的存在,现实中的边疆,总是在适应国家治理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调整和再构建。
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这些地区和其他国家接壤,长期以来的不确定性是导致边疆地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教育文化积淀较低的原因之一。
1924年,新疆大学的前身——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创立,拉开了新疆高等教育的序幕。石河子大学的前身第一兵团卫生学校于1949年创建。
1960年石河子大学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图源:央广网)
1951年11月进藏部队创办了西藏大学的前身——藏文干部训练班,学校历经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如今的西藏大学于1985年正式成立。
内蒙古大学于1957年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
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虽并非处于边疆,但因远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对发达区域较为闭塞,其高教发展也受到限制。青海大学的前身青海工学院和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都始建于1958年。
这些一流学科高校大多数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学校更是身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可惜由于地处偏远,当地经济发展缓慢,酒香也怕巷子深,它们在“双一流”高校中只能算是“资历尚浅”,实力还有待日后“厚积薄发”。
除此以外,边疆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虽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和历史文化价值,但这也是导致其高等教育发展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一文中分析,自然环境是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最基础性、前提性的因素。高等教育人口在平原地带和水域附近,在降水量充沛、耕地质量较高的区域聚集较为密集;我国80%以上的高等教育人口聚集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
很显然,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例如青海,西部海拔高峻,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整个青海省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少雨,年均天然降水量仅有171毫米;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压低,空气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即使是身强体壮的青年也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拉萨(图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同时,因复杂险峻的地形带来的交通不便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人口聚集。
1950年以前西藏并没有公路,主要依靠牦牛作为运输工具。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间的1958公里,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骑马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1950年才开始在西藏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3条干线公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至此结束了西藏无铁路的历史。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泽仁永宗在接受中国西藏网的专访时回忆起自己到拉萨去读大学的时光,仍会感叹不已,“那时交通不方便,从昌都坐车到拉萨,要走六、七天,一下雨就要走十几天。”
青藏铁路(图源:澎湃新闻)
虽然如今边疆地区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毕竟地域辽阔,地理位置偏远,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虽然贵为“一流学科”,然而在省外的知名度并不高,不少网友甚至表示,“如果不是在招生简章里看到,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实在是令人心酸。
曾经的辉煌,已成往事
甘肃和东北相比之下算是幸运的,它们曾有过一段闪闪发光的历史。建国后,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下的资源倾斜,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不少中央投资和重视。而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更曾是全中国的楷模,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据说在20年代末,哈尔滨已经是亚洲的第二国际大都市;长春曾是亚洲近代唯一一个比东京的经济状况还先进的城市,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专家规划设计的城市。1945年,东北工业规模已经超过日本,居亚洲第一。
多勃让斯基机器制油厂,哈尔滨制油工业的先驱(图源:哈尔滨市政府网)
大学因城市而兴,由此甘肃、东北的大学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大学在全国绝对是叱咤风云的地位。1952年成为全国仅有14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这在西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深受重视。尤其是在“开发大西北、建设战略后方”的国家战略下,全国各地人才汇集兰州大学,还将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来支援学校建设,一时兰州大学风光无限,综合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内首个顶尖高校联盟C9成员之一,在1951年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样板院校之一;1954年高教部确定了第一批6所全国重点大学高校,哈工大是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1941年哈工大铁冶金实验室(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新闻网)
1950年前后的全盛时期,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等,大批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宛如一个个独立塞北的侠客。东北迎来了高教发展的春天。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觉醒,各方面实力都逐渐超过西部和东北地区,而依托于城市发展的大学也难逃这个宿命和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区域经济衰弱,势必导致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高校无法获得持续性发展。
地理位置上的“硬伤”、恶劣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的落后、科研环境的差异,使得近些年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大量流失,优质生源严重缺失。
在如今这场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被伤害最深的可能就是兰州大学。在2005年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利民谈到兰州大学人才流失的情况时直言,“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
2017年6月,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王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对于“人才东南飞”的现象无奈地表示,“我也理解青年教师们的想法,谁不想往更好的地方走呢?”
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王乘(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钱没用在刀刃上
边远地区,在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贫苦”。然而在中商情报局统计的2019年31省市GDP总量中,有些边疆省份的GDP总量并不算低,例如云南,GDP总量为23223.75亿元,位于第18位,仅次于重庆,甚至超过了天津。
云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旅游行业最大的卖点之一,每年大量的游客趋之若鹜。随着旅游业在云南全省的兴起,这一新兴产业成为了云南省的经济支柱,然而在高等教育上云南依然显得后继乏力。
然而根据教育部此前统计的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云南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067.31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15.77%,若是说云南特别缺钱,似乎也说不过去。
然而云南的“高等教育各级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却是全国倒数。在软科此前统计的78所高校生均预算中,云南大学的生均预算为5.07亿,是所有一流大学中倒数第二。
数据来源: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表》
雪上加霜的是,这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投入资金似乎也并没有用在刀刃上。《内涵式发展下边疆地区高等教育的几点看法》的作者就指出了边疆高等学校长期的注重规模化发展,着力点放在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与专业拓展和学生人数增加上,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却一直得不到高度的重视,社会日益高涨的知识文化和能力提升需求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重视不够导致教学质量滞后的矛盾表现得日益强烈。
此外,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受历史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地区教育发展受阻。截止2020年6月30日,整个云南省仅有32所本科高校,且大多数都集中于省会昆明,在许多地州甚至都没有一所高等院校。
不仅仅是云南,其他边远地区的高教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未来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逆风翻盘
落后,并不应该是边远地区生来就该接受的命运。虽然“先天条件”不足,没有受到老天爷的青睐,但依旧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
2016年1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沿边重点地区正在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手棋和排头兵。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沿边地区正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
针对边远地区人才流失现象,2013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挖人”,禁止采取“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2017年1月,教育部又在《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中强调,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在多次场合中,教育部也反复强调支持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2018年通过部省合建这一新的机制和模式,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青海大学等14所高校,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边远地区的“独苗”双一流高校。2020年10月,在对《关于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投入的提案》做出答复时表示,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中西部地区中央高校“1+6”预算拨款449.7亿元,2020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向中西部倾斜,占比达84%。
仅靠国家对边远地区教育的倾向性政策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边远地区对于高等教育提起高度重视,还得靠自身发力高教。
加强自身
云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刚刚从“国家211工程”跻身为一流大学B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2020年6月30日,俊发集团有限公司向云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助力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根据软科此前统计的各高校“杰青”统计,云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期间新增8位“杰青”,位于全国高校第9位,在一众南方高校中脱颖而出。
图源:云南大学
云南省内唯一一所理工类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在2020软科中国学科排名中学校的冶金工程和矿业工程分别位于学科排名第4、第5,都处于前20%,不少网友自行将其组建为“中国四非高校联盟S9”成员之一,侧面反映了其优异的学科表现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在前不久,学校新添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云南在非人灵长类研究上的优势,将为云南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3月,广西出引才大招,出台了多项鼓励科研的举措,其中包括新获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除此之外,对全职引进到广西工作、认定为第一层次的人才,自治区财政给予每人年度税后岗位津贴100万元。
202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会同教育厅再次砸下“真金白银”,下达2020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13.365亿元,用于提高区内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支持广西大学“省部合建”和“双一流”建设及本科高校152个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
2019年6月,甘肃政法学院正式更名为甘肃政法大学,2019年12月20日学校正式揭牌,2020年5月七个专业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这是甘、青、宁、新、滇、藏、蒙等西部边疆地区唯一一所政法类本科院校,意义非凡。
携手合作
2019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口帮扶贵州医科大学,与学校正式签署《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支援贵州医科大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协议》,帮助贵州开办现代化医学精英教育。2020年11月4日,遵义医科大学与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企联手,双方将共建茅台医院,朝三级甲等医院目标迈进,为地方百姓提供及时、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图源:贵阳网
2020年4月13日,三亚市人民政府与海南大学计划共建热带农业特色作物研究中心,开展自贸港制度建设与决策咨询智库人才培养合作。
2020年8月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赴青海西宁,深入洽谈学校与青海师范大学、西宁大学(筹)、“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相关战略合作问题,这是青海省高校加快发展、扬帆起航的重要机遇。
自2019年6月东北大学和华为开启战略合作以来,目前已经建立了东大-华为工业智能创新试验室和河钢-华为-东大工互联网赋能钢铁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了共赢发展。
图源:东北大学
2020年10月22日,内蒙古大学也和华为开展校企合作,设立的“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正式揭牌。双方联合开展ICT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研究,并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生态大数据科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将为内蒙古大学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
2020年10月23日,东北师范大学与深圳市教育局、坪山区政府签约教育合作项目,是一次东北师范大学与国内高科技创新城市教师教育资源的强强联合。
新建大学
2020年8月1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意见》,提出支持学校体育研究,提升高校体育院(系)教育质量,筹建云南体育大学。学校的建立对于西南地区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8月21日,甘肃省政府发布《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办好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逐步培育孵化敦煌艺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是敦煌唯一的一所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逐步培育孵化敦煌艺术大学”也是打造文旅发展高地的举措之一,更是充分发挥了“西进精神”,相信在未来可以为大漠带来活力,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020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周红波表示,广西正在加快筹建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建设好北部湾大学,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
重视边远地区尤其是边疆城市的高等教育,是确保国家全面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现状、保证边疆长治久安和文化传承以及经济振兴的关键因素。
边远地区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属地化科技、人文人才,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兴起边远地区高等教育,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拉近东西部地区差距、打破东西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可以强化传统文化的交流力度、范围,有利于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国际交流和边境安全。
目前,边远地区的高教相比之前,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全国的东部地区,甚至是与河南、河北、江西等地区相比,依旧有不少差距。边远地区的高教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些被埋没的尘土明珠,在未来定能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1]周平. 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J]. 思想战线, 2013(02):99-105.
[2]周仲高. 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D]. 中国经济出版社.
[3]西藏交通发展,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http://www.tibet.cn/cn/news/yc/201804/t20180420_5780463.html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