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回归土地”仍然是极少数诗人的坚持和守望

来源:读一首好诗(微信公众号) 发布:2020年12月18日 作者:吴焕唐 人气:84095

2020年12月2日,在北京门头沟三元堂,中国诗歌学会向全国发出倡议,新时代诗歌创作和理论,要回到土地之中,要回到土地之上。

诗歌创作、理论回到土地之中,要回到土地之上......

中国诗歌学会作为中国诗坛“领头羊”发出如此倡议(通俗点讲就是——我特么的实在看不下去了),说明了当下的中国诗坛当真早就不在土地上了。

离开了群众、离开了读者、离开了土地的中国诗歌,就在空中飘着,有点像“高处不胜寒”,实则空中楼阁。

让好的诗歌从“土地”上生根发芽,让那些越来越缥缈的诗人回到“地里”,并非真的要诗人站在地里吟唱,又或是创作中带些“土地”“农作物”等字词。

“回归土地”意味着诗人要回归写诗的初心,回到当初对诗歌那份纯粹的热爱。不要因为诸多因素而扰乱了对诗歌的忠诚,导致偏离了诗歌的航道。

“回归土地”意味着创作的作品应当立足诗人本色,有广大群众的立场,不为权势折腰,不为利益谄媚。

然而如今的诗坛小圈子文化让更多诗人“高傲而寒冷”;跪在权益面前的诗歌继续充当“皇亲国戚”......

诗坛诸多病疾,早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底层的诗歌创作者仿佛在黑暗中仰望“天上宫阙”,欺骗读者的“诗歌盛宴”日夜狂欢。好的草根作品被埋在土壤里,而那些伪诗人的作品被包装、交易成“艺术”,实则是巨大的泡沫。

放眼当下诗坛,诗歌“回归土地”仍然是极少数诗人的坚持和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