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盆孕妇、残疾少年一步一叩首,徒步2000多里,只为看到和朝圣心中屹立的“圣山”

来源:徒步中国 发布:2021年01月18日 作者: 人气:94255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

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时正马年

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

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

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

为了去冈仁波齐

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

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嘿,冈仁波齐,我来了

这,便是对纪录片《冈仁波齐》的描述

无意中的一次观看,打开了我对神山的向往

我,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是虔徒,更没怀揣任何希望

就只是单纯的想感受下神山的神秘和路上朝圣的人们

一年半后,在没有刻意的准备下

我和队友三人一路向西,奔向日光之城拉萨

在拉萨做短暂的停留后,又临时组队继续向阿里行进

终见心心念的神山

嘿,冈仁波齐,我来了

初见神山那一刻

我承认我有点小激动

那是怎样一种无以言表的激动

至今我也说不上来

只是不由自主的合起十指

闭目仰拜

嘿,冈仁波齐,我来了

01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屹立在西藏阿里境内,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此,周围的山体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冈仁波齐峰在群山中卓然而起,它常年被冰雪覆盖,形似金字塔直冲云雾,冈仁波齐以令人震撼的超群之感,被印度教、耆那教、藏传佛教和苯教共同奉为最伟大的圣迹。

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 冈仁波齐峰 by/九月

△ 冈仁波齐峰 by/九月

这个世界级的宗教丰碑,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前来朝拜,各教派在修持方式、仪轨上各不相同,但凝结成了一个最原始、最单纯的形式——行走转山。

叩首、起身、继续、一步俯一叩首,为磕长头。围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百圈者可升天成佛。

△ 虔诚的朝拜者 by/九月

△ 虔诚的朝拜者 by/九月

02

转山行程

通常意义的转山是指外转,全程54km,分2天行程,转山过程中最低海拔4675米,最高海拔5648米,转山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的塔钦。

外转十三圈后,才能内转。如能有幸在藏历马年外转一圈,则相当于平时外转的十三圈。对于虔诚的朝圣者来说,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转山线路:

Day1:( 20km,约6-8小时 )

塔钦 6km 双腿佛塔 2km 曲谷寺 12km 止热寺

Day2:( 34km,约10-12小时 )

止热寺 4km 天葬台 4km 卓玛拉垭口 16km 祖楚寺10km 塔钦

△ 冈仁波齐俯瞰图 图/网络 简易制作/九月

△ 冈仁波齐俯瞰图 图/网络 简易制作/九月

△ 转山线路图 by/网络

△ 转山线路图 by/网络

到达塔钦是10月1日的下午3点多,把行李放进藏民自家开的宾馆后,包车师傅带着我和队友去离塔钦不远的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回到塔钦已是晚上9点,简单的晚餐和洗漱后,钻进暖暖的睡袋,想着接下来的两天转山,莫名有点小兴奋。

嘿,亲爱的神山,亲爱的冈仁波齐,我来了!

△ 神山脚下的塔钦 by/九月

△ 神山脚下的塔钦 by/九月

△ 夜色下的路牌和路灯 by/九月

△ 夜色下的路牌和路灯 by/九月

03

转山第一天

天未亮,身已动,10月2日凌晨6点41分,在黎明的曙色中开启了第一天的转山行程。

△ 黎明时分 by/九月

△ 黎明时分 by/九月

△ 日出 by/九月

△ 日出 by/九月

△ 遥望纳木那尼峰 by/九月

△ 遥望纳木那尼峰 by/九月

△ 入山口 by/九月

△ 入山口 by/九月

翻过第一个入山口,转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当地的臧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徒行者。

△ 一步三叩首 by/九月

△ 一步三叩首 by/九月

△ 露宿的帐篷 by/九月

△ 露宿的帐篷 by/九月

△ 远看神山 by/九月

△ 远看神山 by/九月

离神山越来越近,再走几百米就能看到双腿佛塔,也是转山途中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佛塔脚下是可以通过的,双腿中间形成门形通道,被认为是“冈底斯神山之门”,据说只有无罪的人才能从它的两腿之间穿过,并得到神的眷顾,有罪的人是穿不过佛塔的。

佛塔中间悬挂了一个干枯的牛头,还有两个铜铃,一大一小。我跟在藏族师傅的身后,参照他的一番操作,摸了摸牛头,敲了敲铜铃,算是给自己祈福,愿自己做善人,也愿他人为善。

△ 双腿佛塔 by/九月

△ 双腿佛塔 by/九月

双腿佛塔往前行2公里,有一座建依山而筑的寺庙,寺里供奉着曲古佛像,故称之“曲古寺”。

△ 半山腰上的曲古寺 by/九月

△ 半山腰上的曲古寺 by/九月

△ 离神山越来越近 by/九月

△ 离神山越来越近 by/九月

行走在空旷的峡谷里,当神山离你越来越近的时候,一种敬佩感由然而生,整个人逐渐安静了下来,有种灵魂放空的感觉。

△ 荒凉的山脊 by/九月

△ 荒凉的山脊 by/九月

△ 勇往无前 by/九月

△ 勇往无前 by/九月

△ 看不到尽头 by/九月

△ 看不到尽头 by/九月

在这条朝圣路上,没有年幼之分,没有矫情,只有一颗简单纯粹的朝圣之心,而这笑容温暖纯真。

△ 藏族同胞 by/九月

△ 藏族同胞 by/九月

△ 扎西德勒 by/九月

△ 扎西德勒 by/九月

△ 全家朝圣 by/九月

△ 全家朝圣 by/九月

△ 纯净的笑容 by/九月

△ 纯净的笑容 by/九月

话说藏族同胞们的衣服颜色真心好看,刚开始只敢拍背影,到后面他们主动让我拍,而且还能做一些简单的言语交流,让枯燥的转山路多了份喜悦和感动。骨子里的调皮劲儿也开始不安分起来,拍个影子,垒个玛尼堆,也是乐趣无穷啊。

△ 玩影子 by/九月

△ 玩影子 by/九月

△ 垒个玛尼堆 by/九月

△ 垒个玛尼堆 by/九月

天大地阔山高,为我独小。回望来时的路,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艰难。

△ 渺小的我 by/九月

△ 渺小的我 by/九月

△ 敬拜神山 by/九月

△ 敬拜神山 by/九月

△上坡路 by/九月

△上坡路 by/九月

△ 翻过垭口 by/九月

△ 翻过垭口 by/九月

△ 长者 by/九月

△ 长者 by/九月

翻过第一天行程中最后的一个小垭口,就能看到一座木桥,这里也是仰望神山的最佳位置,能近距离的感受神山的魅力。呼拉拉的风声,舞动的经幡,一尘无染的蓝天,冈仁波齐峰像是一座神秘的金字塔,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神圣和伟大。

△ 岗加经幡 by/九月

△ 岗加经幡 by/九月

△ 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点赞 by/九月

△ 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点赞 by/九月

△ 神山,我来了 by/九月

△ 神山,我来了 by/九月

木桥过去几百米,有几排红色的房子,是供转山者夜宿的宾馆,也是第一天转山行程的终点。我们入驻的是希夏邦马宾馆(海拔5080米),海拔虽高,但住宿环境不算太差,吃住价格都非常近乎人情。

△ 希夏邦马宾馆和神山 by/九月

△ 希夏邦马宾馆和神山 by/九月

△ 一河之隔的止热寺 by/九月

△ 一河之隔的止热寺 by/九月

△ 宾馆和止热寺中间的河,雪水顺流而下 by/九月

△ 宾馆和止热寺中间的河,雪水顺流而下 by/九月

进藏的路上,队友曾一度担心我体力适应不了这种高海拔的环境。事实上,转山第一天,一路没有任何不适,能吃能喝,还能来回蹦跶,20公里的路程走下来也比较轻松。但第二天的行程也不能疏忽大意,长达8公里的爬升路段,需要格外小心。

限电,手机没有信号,海拔高,气温低,风大.....唯一能做的就是早早吃饭早早睡觉,养足精神,挑战第二天最艰难的爬坡路。

04

转山第二天

从希夏邦马宾馆出发时,天还没亮,山体影影绰绰,虚实莫辨。山脚往上寻去,倒是星光点点若隐若现,转山者们的头灯光连成一条曲线,向高处绵延伸展。

△ 披星戴月 by/九月

△ 披星戴月 by/九月

希夏邦马宾馆到天葬台再到卓玛拉山口这8公里,不愧是传说中的“夺命坡”,仅是前4公里的缓上坡就让很多转山者们望而止步。每走一步,心跳加速,没人敢大声说话,都是喘着粗气默默前行。

△ 月亮下方是已经遗弃的天葬台 by/九月

△ 月亮下方是已经遗弃的天葬台 by/九月

△ 半山腰回看神山 by/九月

△ 半山腰回看神山 by/九月

△ 神山与明月并肩 by/九月

△ 神山与明月并肩 by/九月

△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最考验体力的时候到了,天葬台到卓玛拉口,不要小觑这4公里,是整个转山过程最艰难的路段,海拔从5370米上升至5648米。

△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 依旧是爬坡 by/九月

△ 日照金山 by/九月

△ 日照金山 by/九月

△ 随行的藏族师傅多吉 by/九月

△ 随行的藏族师傅多吉 by/九月

△ 山顶上的垃圾桶 by/九月

△ 山顶上的垃圾桶 by/九月

△卓玛拉口对面的山峰 by/九月

△卓玛拉口对面的山峰 by/九月

△ 背着孩子爬坡 by/九月

△ 背着孩子爬坡 by/九月

△ 休息片刻 by/九月

△ 休息片刻 by/九月

清晨8点的卓玛拉口一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一半浸润在阴冷的寒风里。巨大的经幡阵随风舞动,仿佛是在赞扬转山者们的毅力和决心,也彷佛像是对虔诚信仰者的一种庇佑和保护。

△ 诵经 by/九月

△ 诵经 by/九月

△ 到达卓玛拉口 by/九月

△ 到达卓玛拉口 by/九月

△ 我和卓玛拉 by/九月

△ 我和卓玛拉 by/九月

△ 敬畏之心 by/九月

△ 敬畏之心 by/九月

慈悲湖,又名托吉错,下山途中的第一个景点。它像是遗落在凡间的一块碧玉,静卧在山原上,日复一日,守候着转山者们的到来,护送着他们的离开。

△ 慈悲湖 by/九月

△ 慈悲湖 by/九月

△ 下山的队伍 by/九月

△ 下山的队伍 by/九月

△ 前路漫漫 by/九月

△ 前路漫漫 by/九月

△ 山 by/九月

△ 山 by/九月

△ 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 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驮包的藏族大叔 by/九月

△驮包的藏族大叔 by/九月

△ 轻松自如的行走 by/九月

△ 轻松自如的行走 by/九月

△ 继续下山 by/九月

△ 继续下山 by/九月

△ 补给点就在前方 by/九月

△ 补给点就在前方 by/九月

△ 手牵手一起走 by/九月

△ 手牵手一起走 by/九月

△ 再次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 再次回望下山路 by/九月

6公里的下山路,超乎想象的顺利,但体能也消耗不少。到达第一个下山补给点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腼腆的藏族小男孩,我说我们握个手,阿姨帮你拍照好不好,他笑而不语,略带羞涩的看着我。

△ 可爱的藏族小男孩 by/九月

△ 可爱的藏族小男孩 by/九月

给小男孩拍完照后,发现有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在身后,原来是小男孩的婶婶。看着她腼腆的样子,忍不住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了几张,末了,姑娘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拍张全家福,哈哈,我当然是非常乐意的了。

△ 小男孩和婶婶 by/九月

△ 小男孩和婶婶 by/九月

这张全家福,是此次藏地行中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 一家亲 by/九月

△ 一家亲 by/九月

在补给点稍作休整后,我和多吉师傅重新踏上下山之路。将近20公里的初山路似乎没有尽头,一直延伸向远方。

△ 河谷地带 by/九月

△ 河谷地带 by/九月

△ 好天气 by/九月

△ 好天气 by/九月

△ 神山只露尖尖角 by/九月

△ 神山只露尖尖角 by/九月

△ 朝拜 by/九月

△ 朝拜 by/九月

△ 磕长头 by/九月

△ 磕长头 by/九月

△ 朝拜 by/九月

△ 朝拜 by/九月

△ 仗“剑”转山 by/九月

△ 仗“剑”转山 by/九月

△ 路在脚下 by/九月

△ 路在脚下 by/九月

高原精灵的出现,给枯燥的出山行程增加了几分乐趣。看着它们肥嘟嘟的体态,站立起来像是在虔诚朝拜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些家伙们,真是太可爱了。

△ 高原精灵土拔鼠 by/九月

△ 高原精灵土拔鼠 by/九月

△ 有吃的没 by/九月

△ 有吃的没 by/九月

△ 快喂我 by/九月

△ 快喂我 by/九月

△ 还有吃的没 by/九月

△ 还有吃的没 by/九月

走过这座木桥,师傅多吉说,在这里泡脚会洗净脚和腿上的百病,本地的藏民路过此地都会泡一泡。好吧,我不迷信,但来了就得入乡随俗,雪水真心那个冰呀。

△ 出山路上的木桥 by/九月

△ 出山路上的木桥 by/九月

△ 多吉师傅在泡脚 by/九月

△ 多吉师傅在泡脚 by/九月

走着走着,又是平坦的河谷地带,蓝天,白云,金黄的草地,如果有一匹马儿该多好(臆想一下)。

△ 河谷地带 by/九月

△ 河谷地带 by/九月

△ 转山的情侣 by/九月

△ 转山的情侣 by/九月

△ 出山口就在眼前 by/九月

△ 出山口就在眼前 by/九月

出山口的出现,也意味着来两天的转山行程即将结束。而塔钦,这位冈仁波齐的守护神,像慈祥的母亲,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着转山者们的归来。

△ 出山口 by/九月

△ 出山口 by/九月

嘿,冈仁波齐,我来了

离开塔钦的那一刻

我知道

我们还会再相见

不为信仰

不为朝圣

只为再看你一次

冈仁波齐

我们2026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