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亦需戒除教学“电子产品依赖”
要真正将“禁带手机进校园”的规定落实到位,需要禁疏结合,“禁”要严格执行,“疏”要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图源教育部官方网站。
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能不能用手机?教育部再一次给出明确答案。
据新京报报道,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禁带手机”的规定一直未落实到位
无论是禁止中小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还是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其实都并非新规。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此早有明确规定。
然而,从过去两年多的具体实践看,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学校、老师没收学生手机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冲突的事件一再发生,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此外,为防控疫情,去年上半年,中小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校外校内的各类在线学科知识教学活动大大增加,连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是如此。2020年8月,教育部在相关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对9省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年底的普测相比,中小学生半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增加最多。
而从深层来看,禁止学生把手机带进教室的规定得不到执行,也有些学校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在这种评价导向下,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者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
▲资料图,图文无关。图/新京报网。
一边是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一边又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进行教学,这也让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矛盾做法不理解。
在这种语境下,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减少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就很有现实必要性。
学校应有系统治理思维
规定归规定,要真正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禁”要严格执行,“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周到、细致的服务。
所谓“禁”,就是按规定严格做到“禁止带入校园”。按照规定,学生带进校园的手机要统一上交管理,不能把手机带进教室,如果学生把手机带进校园却不愿意上交,那就违反了规定,学校有权根据校规进行处理;如果学生进一步把手机带进课堂,应该赋予教师按照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
从过去两年发生的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不上交、带进教室被教师发现被惩戒引发的舆情看,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极易存在执行难的问题。鉴于此,舆论应加强引导,为保障教师处理权创造有利舆论环境。
而从根本上讲,这有赖于学校进一步细化内部的管理措施,确保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注意采取科学的方法、秉承耐心的处理方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因为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而激化矛盾。
“疏”则是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
不能忽视的是,出于日常沟通、安全等需要,家长和学生确实都有使用手机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尽力满足而非忽视他们的需求。
此次教育部的通知,对此已给出了比较细致的解决路径。未来,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出台管理办法,既满足家长联系学生的需求,也实现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管理。
一言以蔽之,根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教室的问题,需要学校有系统治理思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甚至自相矛盾的方式。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基础上,制订刚性与柔性兼备的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的品质,并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熊丙奇 (教育学者)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