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巨亏10亿!“不做公益做生意”的钱都去哪了?

来源:凤凰网《风暴眼》 发布:2021年09月14日 作者:顾北 南阳 人气:94432


核心提示:

1,水滴公司发布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显示,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净亏损10.4亿元,二季度净亏损更是扩大3万多倍。

2,据凤凰网《风暴眼》统计,从2018年至今,水滴已经累计亏损约22亿元。持续亏损背后,是水滴公司持续高企的营业成本和费用。

3,水滴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得益于水滴业务的公益色彩和“水滴筹”品牌加成。但这也导致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发出疑问:水滴是一个公益平台,如何盈利呢?

4,目前看,这个披着慈善外衣,借助于大众苦难流量转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操作, 并未获得社会认可,水滴筹做大病筹款,水滴互助做社群互助,二者的流量构成了水滴保险的潜在消费群体。而水滴保,又是水滴公司的盈利核心。这种糅合公益与生意的商业逻辑似乎难以让公众信服。

2016年,在美团待了7年的沈鹏决定辞职创业,创业项目是水滴筹。

这位曾经的美团10号员工、2号销售员,用7年时间从一名实习生做到了美团联合创始人,并且得到了王兴、王慧文等人的言传身教。

听闻沈鹏创业,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王强主动约他出来吃饭。IDG、腾讯投资等也表达了投资意向。老东家美团更是倾力支持,接连参与了种子、天使和A轮三轮融资。

业内传闻,沈鹏的启动资金一度多到需要退还给一些人们。可以说,水滴筹自打创立之日起,就是“不差钱”的。

投资人之所以纷至沓来,是因为相信沈鹏能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也正是在充裕的资金加持下,水滴筹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便超越更早创立的竞争对手轻松筹,于2021年5月在美股上市。

只是资本市场对于水滴公司,似乎并未像投资机构那样“热情”。上市首日,水滴公司股价即破发,截至收盘较发行价跌去19.17%。

近日,水滴公司发布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业绩更是“惨不忍睹”。中报显示,水滴公司今年上半年净亏损10.4亿元,二季度净亏损更是扩大3万多倍。

尽管水滴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鹏表示:“我们相信,我们完善的业务基础设施、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将使我们能够有效地适应新的趋势和挑战。”

但面对持续扩大的亏损,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们对水滴还有多少耐心呢?面对“公益”与“利益”的质疑,沈鹏又该如何面对呢?

半年亏损10亿元,钱去了哪里?

水滴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数据并不乐观。

财报显示,第二季度水滴净营业收入为9.3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6.80亿元增长38%。但与此同时,水滴的净利润却大幅下滑。

其二季度期内经营亏损为8.15亿元人民币,净亏损为6.56亿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为1.9万元人民币,同比扩大34514余倍。上半年,水滴公司净亏损更是高达10.40亿元,亏损大幅增加。

水滴的钱,烧在了哪里?据中报显示,水滴公司上半年最大的开支是“营销和市场费用”,达到20.82亿元,其次是管理费用2.70亿元,最后是研发费用1.85亿元。

对于销售和营销费用增长较快,水滴公司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公司在有利的市场窗口加快业务扩张和品牌推广,对第三方流量渠道的营销费用增加7.346亿元,以及向第三方外包销售和营销服务费用增加1.53亿元。

水滴公司首席财务官施康平表示,水滴将通过更加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和严格的成本控制,进一步完善成本结构。在第三季度,销售和营销费用预计将大幅缩减。

对于这份成绩单,水滴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鹏表示:“最近,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中国保险业进入转型时期,影响了整体投资。我们相信,我们完善的业务基础设施、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将使我们能够高效地适应新的趋势和挑战。”

实际上,自水滴公司成立起,便持续在亏损。据凤凰网《风暴眼》统计,从2018年至今,水滴已经累计亏损约22亿元。

持续亏损背后,是水滴公司持续高企的营业成本和费用。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水滴公司运营成本和费用分别为4.26亿、17.05亿和35.24亿,同比增速分别为300.05%、106.64%,其中,营销费用三年投入合计近30亿。

股价下跌近70%,“回购”能否提振信心?

今年5月7日,头顶“中国保险科技第一股”水滴公司正式登陆纽交所。

只不过,水滴征战美国资本市场的首战并未告捷。上市首日,水滴股价即破发,截至收盘较发行价跌去19.17%。

此后,水滴股价的更是一路下跌。截止9月10日收盘,水滴股价为3.19美元,和上市之初相比,已经下跌近70%。

而股价下跌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的质疑。

此前的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三大核心业务分别为公众最为熟悉的水滴筹,其次是水滴保险以及水滴互助。

今年3月份,由于监管原因,水滴互助被关停,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只能依靠水滴筹来导流。因此,虽然水滴筹未贡献任何营收,但水滴公司却依然在大幅投入。

根据二季度报,水滴的净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保险相关业务,包括销售保险产品的佣金、为保险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的收入,两者合计达到8.99亿元,于去年同年相比增长38.3%。

根据财报,该增长源于其首年保费的提升,通过水滴保产生的首年保费53.57亿元,同比增长94.1%。

但上半年近10亿的亏损,说明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并未给水滴公司带来实质性的整体盈利。

二季度报发布后,沈鹏提出:“为了表明我们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创造股东价值的一贯承诺,我们决定启动股份回购计划,并获得了董事会的批准。”

但这份回购计划并未让股价有所改观。截至当天收盘,水滴公司股价大跌4.83%。

备受争议的商业模式:左手公益,右手生意

很多人知道水滴公司,都是从水滴筹和已经关停的水滴互助开始的,因此,许多人将水滴公司当成一个公益平台。

事实上数据显示也是如此。根据招股书显示,在用户层面,水滴筹有76%的筹款用户、72%的捐款用户,都是来自三四五线城市;在业务层面,水滴保累计服务保险用户数已达7940万,累计付费保单数达到3070万张,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全国超过97.6%的市县,其中超过71%的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可见,水滴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得益于水滴业务的公益色彩和“水滴筹”品牌加成。但这也导致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人发出疑问:水滴是一个公益平台,如何盈利呢?

针对这个问题,创始人沈鹏曾亲自下场澄清,“水滴公司从来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一家商业公司。”

但对于水滴公司公益和盈利的质疑,却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

2019年11月30日,某网站上发布的一段名为《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的视频,揭露了水滴筹线下工作人员在医院里“扫楼”,成功拉到5单以上,就能获得80元/单的绩效奖励,每单最高提成可以拿到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这更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再加上稍早前的某德云社相声演员名下有房有车仍筹款、某报记者通过虚假疾病证明材料顺利发起众筹等负面新闻,水滴公司在公众面前的好感度一度跌至谷底。

彼时的沈鹏一方面公开发文致歉,强调将以虚假筹款为第一高压线,同时许诺,“再管不好,我愿意把水滴筹交给公益组织”。

而失去信任的代价,是水滴要花更多的钱获取流量。2019年,水滴的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为人民币10.57亿元,而2020年的费用为21.31亿元,同比翻番。这也是水滴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凤凰网《风暴眼》,目前水滴筹的商业化道路仍在探索,尚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依然处于烧钱亏损状态中,因为流量背后的人群本身缺乏消费能力,大多属于贫困群体,因此很难成为商业保险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这类保险公司的市场空间会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如果不能及时实现转型创新,可能会被时代淘汰。”张孝荣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此前也曾公开表示,由于大病求助行业带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属性,平台在筹款过程中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外界对水滴筹始终抱有“公益”的刻板印象,而打消对水滴公司的误解还需过程。

国外的众筹平台,是如何做的?

在众筹领域,水滴筹不是开创者。早在2010年,美国就出现了众筹平台——GoFundMe,当时的创办宗旨是——任何人能够以任何事由在其平台上募资。

成立以来,该平台已经在加拿大、英国等超过18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共筹集资金超过5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项目众筹平台。

与传统募捐方式不同,它是为个人需求或目标发起募资活动的公众平台。发布的项目更偏向于个人化、生活化,旨在帮助有实际生活需求的人筹资。

作为盈利机构,它也需要盈利空间。与水滴筹发展保险不同的是,GoFundMe通过收取运营费来支持机构运转。它的商业模式分两个阶段:2017年之前主要是对所有募资总额抽取5%的“平台费”;2017年之后,该平台的盈利来源主要是用户打赏、每笔2.9%的支付处理费用和来自机构的募资活动抽成组成。

为保证平台信息的准确性,GoFundMe设计了做GoFraudMe网站。该网站会贴出疑似诈骗的筹款项目,如果已经完成了募捐,受害者可先报警,并在网站核实后退还相应款项。

美国第二大众筹平台Indiegogo的国际市场总监Liz Wald曾表示,保持项目的真实性、建立平台的信任度,这两点对筹款平台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完善的平台服务规则,专门的团队负责用户体验,清晰透明的法律确立和政策规定,这些都有助于诚信文化的建立。

水滴公司似乎始于此,但没有止于此。在完成GoFundMe“公益”部分的同时,它又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资本化”探索。目前看,这个披着慈善外衣,借助于大众苦难流量转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操作, 并未获得社会认可,水滴筹做大病筹款,水滴互助做社群互助,二者的流量构成了水滴保险的潜在消费群体。而水滴保,又是水滴公司的盈利核心。这种糅合公益与生意的商业逻辑似乎难以让公众信服。

大众在质疑水滴公司把“公益”当“生意”做的同时,也担心以往的“骗捐”“诈捐”行为会否重新上演、善款流向是否合规、善款监管是否到位等等.与此同时,公益的背后意味着更多社会责任的践行,如果只是得到了公益流量,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不免让大众产生被欺骗被利用的感觉。

作为GoFundMe的进阶版,在保证公益流量的同时,水滴公司还需要对投资者负责。面对投资者的盈利需求,如何平衡“公益”与“生意”的关系,既能保住流量,又能止亏为盈,给投资者一个交代,这是摆在水滴管理层面前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