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家认为自己好的作品读者并不买账?
作家创作作品,发布出去之后,让读者读到。但是,作家认为写得好的作品,读者并不一定买账,而作家认为自己写的不是很好的作品,读者却认为不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读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而且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有自己的认知限度,有自己的视角。也就是说,他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来读作品,有为了学习的,有为了看着玩的,有为了某种阅读任务的,有为了泡妞的,有为了提升文化修养的,有为了找乐子的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阅读目的不同看到的东西也就不同。而身份的不同,让阅读目的也变得不同起来。什么身份的人就有什么身份的认知程度,也会抱着一定限度的读书目的去阅读。
鲁迅评价《红楼梦》时写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的是,由于人们身份的不同,抱着不同的阅读目的去看《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阅读效果。也就是说,只要作家写成作品,发布出去之后,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而只属于广大读者。读者怎样认知,怎样评论,由不得作家本人做主。于是,读者的认知和作家的创作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就像《红楼梦》,曹雪芹并不一定刻意展现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等,但经学家、才子、革命家、流言家看到的却是这些东西,和曹雪芹的本意相差太多。或者说,《红楼梦》囊括了太多的东西,读者由于认知限度的缘故,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却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于是,各种解读就纷至沓来,各种言论铺天盖地,其实大多属于误解误读。
作家创作作品之后,觉得很满意,甚至觉得可以代表自己的风格,是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但是,出版之后,却没有获得轰动性效应,也没有产生什么社会反响。就像一个石子投入池塘之后,激起一个小水花就不见了。作家也很无奈,只能说读者没水平,“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金镶玉”,而有些作品,作家本人并不看好,以为写得不好,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人们的好评,是不是作家本身有问题?
或许是吧。作家创作动机本身就很可怀疑,为了某种目的而写一部作品,目的本身会有些偏狭,只能适合一部分抱有同样目的或者对这类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对于其他的读者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吸引力。也就是说,作家在创作之初可能存在着对读者群的误判,以为大部分读者会喜欢这类作品,其实不一定真有那么多的读者,或者读者群兴趣发生了转移,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会“遇冷”,并不能获得很多的读者关注。当然,也可能是作家“曲高和寡”,站位比较高,而读者水平不高,不能理解作家的所思所想,当然也就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好,而读者并不认为好,有时候反而要诋毁那部作品。有些作家很无奈,只能说“我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读者看的。”以此自慰,但还是要改变创作态度,毕竟“著书都为稻粱谋”,要是写出来的作品都给未来的读者看,岂不是要把作家们饿死?
意识形态的干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作家写的作品都和主流意识形态相符,但容易造成雷同的现象,况且每年出版的这类作品不在少数,早就引起了读者的审美疲劳。如果作家要想剑出偏锋,写一些和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作品,就容易遭到封杀,不能出版。即便出版了,读者也不是很多,除非是大作家的作品,宣传也很到位。如此一来,就需要作家和自媒体作者一样,慢慢培养自己的读者,相当于培养粉丝,等到粉丝达到一定的数量级别,就可以让读者顺着自己的意思去阅读了,还能成为作品解读方面的意见领袖,受到追捧。但这样一来,适合了商业运作,作家也真的能赚到不少钱,只是不符合文学阅读的规律。
读者阅读是独立完成的过程,不需要谁来指导,更不需要先入为主的意见,以免产生误解误读现象。要是作家现身说法,直接指导读者阅读也是不可靠的,因为作品发布出去之后就不是作家的了,读者怎样阅读,完全不受作家的控制,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哪怕是非常偏激的阅读体验也是他自己的阅读体验,别人无法代替,也不能强行干预指导。要是作家非得指导读者阅读,就不如写一个概述,让读者看看就行了,不必要出什么长篇大论的作品了。
其实,作品囊括很多方面,单就一部《红楼梦》来说,就囊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者阅读的时候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强求一致,毕竟,文学作品不是政治说教式的东西,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作家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写作目的,哪怕仅仅为了游戏而作,戏笔为之,也是有一定的创作目的,并且心里装了读者,并不能乱写一气。毕竟,作家还是要出版作品赚钱为生的。忽略了创作目的,而没有特定的读者群,岂不是要作家去喝西北风?
伟大的作品往往是这样,作家写了以后,发出去就不管了,读者怎样阅读是读者自己的事,作家不去干预。而创作之初,作家一定会考虑作品的内涵,涵盖面,以及具备的普遍性,也会考虑特定的读者群,但并不一定是作家钟意的作品,也不一定是作家认为最好的作品。而作家认为最好的作品,一般情况下,读者并不一定买账,因为存在着太多的认知偏差,并且不容易纠正过来。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