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重塑初心,重塑价值,重塑生态

来源:半岛网 发布:2021年12月14日 作者: 人气:9216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唐虔博士发表了《面向2050的全球教育治理:理念与行动》主题演讲,为我们解析全球教育发展与改革大背景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与生态重塑。唐虔表示中国教育需要一次生态重塑,重塑教育初心,重塑价值,重塑生态。

唐虔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也就是地球家园之间的三个和谐共存,它的理念和今天谈的教育重塑、教育回根是一种遥相呼应。

以下为唐虔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非常高兴受到搜狐教育的邀请参加这样一个盛典,这个盛典的主题是“教育回根 生态重塑”,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切合当前实际的主题,它是以最近中央提出的“双减”这样一个新的理念为契机,对中国教育进行一次反思。我想这是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的正确的事情。我非常同意主办方提出的对于这次会议的定位,中国教育需要一次回根溯源,回归教育的基本规律,回归科学,回归理性。中国教育需要一次生态重塑,重塑教育初心,重塑价值,重塑生态。

今天在座的嘉宾,还有很多出席者都是国内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很多还是从实践中来,对中国教育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我自己因为多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我想我对中国教育的理解并不如在场的各位深刻,但是我想向主办方建议,我从国际教育治理和全球教育治理这样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今天这样的教育回根,生态重塑这样一个新的中国教育理念,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

关于全球教育治理,我想它可以分成几个维度,因为我长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推动全球教育的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去五十年发表了四个关于全球教育发展的理念报告。设立全球教育的发展目标,并监测它的进程,包括全球教育全民教育目标,2015年建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关于教育的。其次制定规则与标准,最后是推动双边、多边的教育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提供援助。这包括了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方面和实际行动方面的同样的动作,我们需要理念做指引,但是也要有实际行动。

首先,我从理念上来看全球教育治理。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叫做《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是上个月在巴黎发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五十年间发布的第四个全球教育理念性的报告,是我离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我的继任者们组织了一个教育委员会,在全球范围镍做了广泛的磋商,征求各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意见,形成了这样一个报告。有几点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报告的核心是,展望今后三十年到2050年,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政治学名词,在社会里对价值观、理念有一个共识叫做社会契约,现在这个理念提出来就是今后的教育发展应该有一个全社会对教育的共同认识,叫做社会契约。源于共享的愿景,教育具有公共目的,服务于社会的所有方面。教科文组织从人文主义的发展观、教育观的角度来看全球教育发展。

教育发展有不同的角度,比如说世界银行更多从经济角度看教育的发展,比如说世界银行经常有些研究是:如果你受了八年的教育,你将来找工作的工资水平是什么程度?如果你多受一年教育,可能你的工资水平要提高10%,更多的把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教育,而教科文组织更多从人文主义看教育。

首先,这个文件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个叫确保人们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同时又说要强化教育作为公共行动和共同利益的行使。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原则。报告提出了在教学法、课程、教师、学校等等方面进行改革或者变革的一些原则,更多的是从社会人文角度强调了教育的公平、包容、平等,强调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能够认同自身文化,同时尊重多样性,反对各种歧视,个人与团体的依从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服务于缔造人类和平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一个作用。

特别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修养,为了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未来,我们要使受教育者不但受到知识的教育,技能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社会道德的修养。也就是说知识和技能实际是可以没有属性的,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变成社会的正能量,也可以作为负能量,很重要的就是人的社会道德修养的培养,这是人类发展的关键。

我想这个报告所认定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有三个和谐共存,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也就是地球家园之间和谐共存,这是教育终极目的。报告指出如果要催化新的社会契约,我们需要在创新、合作、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三个和谐共存,你是不是感觉到它的理念和今天谈的教育重塑、教育回根是不是一种遥相呼应?我们今天这样的思考正好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觉得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现在就把过去五十年,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全球教育的发展,从理念与行动做一个归纳。

在五十年前,1972年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个报告叫《富尔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理念。1990年的时候第一次搞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当时提出了六个目标,希望十年以后达到。1996年的时候,教科文组织发表了第二份报告叫《德洛尔报告》,提出了教育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人要能够共存,这是人文主义的理念,不光是学会知识,还要做事,做人,学会不同人的和睦相处。

2000年的时候,世界教育论坛在达喀尔举行,当年十年的规划要达到目的,根本就是想得太好了,实际差得太远,因此又制定了新的标准目标,在今后十五年去达到。同时在联合国大会上又制定了联合国千年目标,制定了两个教育目标:

到了2015年,十五年之后在理念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的报告叫《反思教育》,是我做助理总干事,我的部门主持报告。我们已经有《富尔报告》,《德洛尔报告》,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报告,有新的理念提出?我们发现很多新的理念还成熟,但是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教育作为一个公共产品,作为全球共同利益,是一种大家的事,大家办,这又是一个人文主义的理念。

同一年在韩国的仁川世界教育论坛,这是每隔十年、十五年,全世界的教育部长聚集在一起,谈今后教育发展。当时提出了2030年教育议程,就是联合国15年提出的17个发展目标中第四个教育目标,它们有七个是子目标,还有三个实施方式,特别提出的就是公平、包容、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它是从理念到行动都贯穿在一起。

到2021年今年的刚才提出的报告,这个报告实际是《反思教育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育是一种社会契约,而原则还是教育就是人权,使每个人受到教育是最基本的人权,同时教育是一个公共物品,是公共的利益这样的理念。而且终身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从理念到实践,这五十年的进展。

下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就是2030年,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设立的所有目标能不能在2030年实现?这对全世界各国是一个极大挑战,因为这个目标是19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在2015年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做出的正式承诺。每个国家都应该在2015年达到转型目标,但是能不能达到?跟大家讲,挑战是非常巨大的。

举一个例子,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所有国家应该实现12年免费教育。今天离2030年还只有九年了,我们现在全世界来看,小学的入学率大概90%多,初中85%,高中65%,这是全国的平均值。到贫穷国家高中的普及教育30%,今后九年能不能达到所有人受到12年免费教育?这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从全球教育治理来讲,如何能够根据我们的理念,把理念变成行动,在今后到2050年的时候,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再进一步达到2050年的时候,全球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都能够有终身学习的机会,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我要说的,这样的理念实际是贯穿于全球教育治理,全球教育发展的理念就是教育是一个基本的人权,教育是一个公共的利益,社会的所有方面都要对教育进行投入,进行帮助,否则的话教育不可能达到目标。包括我建议所有人都来投入,包括搜狐网、搜狐教育组织这样的工作也是一种社会对教育的贡献。

最后一点,我想讲一点中国对全球教育治理的责任与贡献。中国是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该有大国的责任。我们应该对世界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的教育治理,既是为别人做出我们的贡献,履行大国的责任,同时也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是为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营造对我们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

过去几十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几十年成就是非常肯定的,我在教科文组织工作25年,有一条体会就是我们做了很多事,非常成功,也有很多经验,但是我们没有能够很好的介绍到国际上去,让其它国家了解我们。为什么呢?一个是我们缺少能参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治理的人才;再一个重要的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能够用外国人的想法、外国人的说话方式把中国的理念和经验介绍出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这一点常常做的还不够好。这样我们就没法对国际社会的全球教育治理作出我们应该的贡献。这一点提出就是希望在座的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在你们进行中国教育改革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个国际责任,我们教育的成就、经验需要介绍到全世界的教育舞台上去,只有这样才符合我们大国的地位。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让全球接受我们,我们只是提供一种政策选项给世界上其它国家作为参考,希望在座各位能够,在今后工作中随时想到这一点。我非常希望将来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发展的经验、政策能够为国际社会所熟知,这才是大国的责任与贡献。

内容来源: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