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刘元春: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
凤凰网财经讯 6月16-18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青花郎独家战略合作的“2022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明日的世界”为主题,盛邀近60位海内外政商学界顶级嘉宾,解读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路。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参加了本届峰会,并出席“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分论坛。他指出,中国经济下一步怎么办需要看抗疫和稳经济措施所产生的成效,在疫情和防控政策下和一揽子经济救助政策下,经济下滑的速度开始收窄。
刘元春表示,从目前的先行参数、高频数据来看,疫情期间各项工作停滞,特别是各类基建项目、大型项目的停滞,如果在五月底和六月初进行全面的复工复产,三季度将会有报复性的、加速性的恢复。一方面各个地方要求工程要赶工期,另一方面三季度的相关资金支持、财政支持经过五月六月的准备,应当会有非常充足的基础。
另一方面,各个地方分别出台了关于基础建设的一些举措,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六月份专项债要发行完,八月份各类专项债要全面到位,所以按照这样的要求和相关督导,在疫情持续向好的假设前提下,七八九月特别是九月将呈现出报复性加速性的回转。
不过,在刘元春看来,短期虽然会有较大提升,但更多要考虑中期视角,也就是说超过两个季度之后,中国经济的复苏情况到底会怎么样。这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两个,第一是稳经济措施是否具有持续性,二是稳经济措施力度是否足够大。
刘元春认为,如果中国不在赤字率和特别国债上面做文章,四季度政策支持空间会随着财政的支持力度减弱而有所减弱。叠加美联储加息加速中国降息降准的空间也基本上全面收窄,因此从政策延续性上来看,难以支撑四季度和明年一月份经济高速复苏持续反弹的态势。
与此同时,刘元春提醒,当前世界范围内还有七大“灰犀牛”事件存在不确定性,包括新冠疫情再次全球流行;全球滞胀导致世界经济出现第二次触底;中国头部企业和房地产行业的转型遇到问题;中美摩擦随着疫情的结束步入新阶段;俄乌事件带来的能源格局、大宗商品格局的变化,引起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地上扬;资本市场风险;很多房地产企业进入还款高峰期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刘元春认为,中国目前的政策储备还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目前的政策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阶段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能够保证6月份和三季度出现快速回升,但是很难保证四季度有持续的增长和明年一季度有进入常态化的政策基础。
热门文章
- 1哈瓦那到北京要多少钱?一位古巴老人的往事,看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 2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3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4【央广时评】从书香中国看文脉赓续的纵深推进
- 5“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6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7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8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9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10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