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称“内部员工理财”,保险业务员诈骗退休老人325万被判十二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张晓云
以“内部员工理财”“保本保高利息”为诱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假理财协议,骗取3名被害人325万余元…7月27日,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下称上海虹口法院)对这起养老诈骗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
据了解,被告人孙某福经办保险业务时,认识了王阿姨姐妹和李阿姨等客户,孙某福服务周到、热情,一来二往,客户对他都颇为信任。
2015年8月,孙某福开始向李阿姨推荐理财产品。孙某福向李阿姨介绍了一款委托贷款理财,号称“保本保息,属于公司内部的理财,投资利息高,也稳定”。如果想购买这个理财,只能把钱直接打给他去购买,不过合同上能写李阿姨的名字。
李阿姨听信了孙某福的话,陆陆续续向孙某福转账65万元购买理财。事后,李阿姨向孙某福催问投资的回报收益,孙某福以支付利息、补偿款为名返还李阿姨2.9万元,并诱导李阿姨将到期的理财本息继续用于投资。
2017年11月,孙某福联系李阿姨,称自己从保险公司跳槽到某证券公司工作,并向李阿姨推荐证券公司员工版的固收理财产品。
孙某福谎称该理财产品收益好,年化利率达9.998%,只有内部员工才有资格购买,为了回馈VIP客户,其愿意用自己的名额帮李阿姨代为购买。
为了让这个骗局更逼真,孙某福特意从网上花10元钱买了一份“高仿版”的理财协议,使李阿姨再次信以为真,从而又从李阿姨处骗得30万余元。
与此同时,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间,孙某福用同样的诈骗手法,以委托理财为由,通过签订虚假的委托贷款资产转让交易协议,骗得被害人王阿姨姐妹两人191万余元。
之后,孙某福以支付利息的名义返还了5.6万余元,自此以各种理由推脱再没有归还投资钱款。
2019年12月,王阿姨向孙某福催要赎回投资本金,孙某福谎称,为了让投资项目及早落地,拿回款项,需要打点费用。为了早日拿回钱款,王阿姨姐妹又被骗去47万余元。
综上,被告人孙某福实际诈骗数额共计325万余元,骗得的钱款被其赌博挥霍殆尽。由于一直拿不到投资钱款,被害人李阿姨和王阿姨姐妹开始产生怀疑,并先后前往孙某福的公司求证,发现自己签的理财协议都是假的,于是相继报警,2022年1月孙某福被民警抓获。
被告人孙某福涉嫌合同诈骗案远程视频开庭现场,图片来源:浦江天平
上海虹口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孙某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孙某福合同诈骗罪罪名成立。被告人孙某福到案后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能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可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孙某福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万元,赃款责令退赔发还被害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养老理财诈骗,被告人利用其职业身份,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实施诈骗。本案中的三个被害人都是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的人,这些钱款大多也是养老钱,而本案中诈骗的钱财早已被挥霍一空,被害人损失巨大。
那么,日常投资中,如何破解“假理财”骗局?对此,审理本案的周军法官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第一:不相信所谓的“内部员工理财产品”,更不要相信所谓的内部投资、内部消息。只有金融机构的挂牌理财产品、挂牌投资产品才是真正可以放心购买的。
第二:不要让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代购买,而要通过正当方式购买投资产品和理财产品,这是防范诈骗的有效手段。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要直接进入理财产品的发行人账户,如果进入个人账户或者第三方账户很可能就是买了“假理财”。
第三:不贪图理财产品投资的高息回报。经济学原理是: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多数诈骗活动披着高收益的外衣,你看中的是利息,但人家看中的却是你的本金。
- 上一条:二舅安安静静生活在小山村里,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尾
- 下一条:民国第一镇——溪口镇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