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人的流动之下,父母唠叨的乡音还能坚持多久?
原标题:3亿人的流动之下,父母唠叨的乡音还能坚持多久?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龙门街道闫庄村,43岁的谭英换是一名寻亲志愿者。9年间,她自学云南、湖南、陕西等地的10余种方言,通过反复观看寻亲视频,依靠从方言中获得的关键信息,帮助走失、被拐、被遗弃的人寻找亲人,她共帮助300多个家庭成功团圆。
方言是谭英换寻亲之路的“绝招”。方言里隐藏着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咱们山东这边赶集叫赶集,四川、云南那边叫赶场。”
“百里不同音”的方言分布帮助她精准缩小了寻人的定位范围。第一次帮人寻亲便是通过寻亲者的口音将其锁定在四川、重庆一带。
的确如此,不同地区的方言传达出当地人不同的生活色彩和文化底蕴:
#春晚方言名场面##山西人究竟有多爱“ABB”##深入骨髓的四川话#
#三步说准河南话##你从哪首粤语歌开始学粤语##周深闽南语唱家后#
在他乡听到乡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问答平台上38万人浏览过这个问题。广东共青团形容方言是为游子搭起“回家的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大幅扩增,从2010年的2.2亿人增加至2020年的3.8亿人。对身在异乡的3亿人来说,乡音和方言意味着什么?
以小见大,千万人长期的流动之下,方言生存环境的缩减是不争事实。离家久了,你的乡音还正宗吗?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联合指出:“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当普通话和外语使用频次越来越大,上海方言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小。”
“沪语使用频率下降,建议方言进校园、打造脱口秀。”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我国的语言政策。普通话要推广普及,方言文化要保护传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中国作为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着130多种语言。
以汉语为例,我国拥有官话、晋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粤语、湘语、赣语、徽语、平话和土话等十大汉语方言,同时这十大汉语方言还包括了成百上千种汉语方言小片。
值2023年国际母语日,搜狐新闻·追光计划联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发起“声”生不息特别策划,我们期待方言能够继续“生生不息”,让3亿人在方言乡音里记住回家的路。
01 中国·四川·西南官话
02 中国·粤港澳·粤方言
03 中国·江西·赣方言
04 中国·东南地区·客家话
05 中国·河南·中原官话
06 中国·上海·吴方言
07 中国·江浙·吴方言
08 中国·福建&台湾·闽方言
09 中国·陕西·关中方言
10 中国·吉林·东北官话
11 中国·湖南·湘方言
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保护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如粤方言的保护在当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曲艺、民间文学都与地方的方言息息相关,如果一种语言或方言消失,那么它所承载的文化也会随之消亡。
方言是乡土之中自然生长的声音《史记》,是背井离乡剪不断的情感纽带,是田野间百年共享的文化之根,是乡音乡愁也是传承百年的优秀文化资源。
方言脱口秀、方言RAP、方言热词……越来越多青年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激活着方言的多样传承形态。从“使用”开始,破除方言“老旧土”的刻板印象,用我们这代人的方式让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跃”起来。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