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被学生轰下台”,敲响了什么警钟?
百年前,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百年后,一名勇敢的少年站上讲台振臂高呼:“学习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日,安徽省一高校知名教授在演讲时被“炮轰”,学生抢话筒直言:他眼里只有钱,新闻一经曝出,迅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事情的经过如下:
2023年2月18日下午,安徽省庐江县某中学组织了一场关于感恩的演讲,开展这个讲座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们学会感恩。学校为了这次演讲能更加深入人心,特意请来了曾有过 1800场演讲经验的培训专家 。本以为学生们听了教授的演讲能受益匪浅,可没想到这位教授居然被学生直接上台炮轰。
据当时在场学生爆料,该教授说:
自己的儿子在美国读书,谈了美国的女朋友。
成绩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国人结婚生子,因为这样可以生出更好的精英。
如果考了安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任意选安徽的男人和女人。
如果考了北京的好大学,你就可以选全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如果你考了美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选全世界的男人女人。
学生们读书就是为了钱,不要谈什么理想抱负,因为,金钱就是力量,有钱就有一切。
他以为这一次,台下的孩子们会认真听进他所讲的内容,但万万没想到台下一位爱国正义,热血勇敢的高中生直接冲上讲台,从教授手里夺过话筒,慷慨激昂震撼发声:“他的眼里只有钱!学习就是为了钱?崇洋媚外!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和知识一样重要的还有青少年的三观
“我是谁?”
“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如何适应社会?”
12-18岁正好是初中和高中时期,孩子升入中学,也就意味着进入了青春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他们 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跨世纪的中国面貌,任何一代人都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当代青少年的素质又影响着他们的后代,间接地决定21世纪中后期的面貌。所以,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强化“三观”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是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事情。我们必须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和高度来认识和看待这个问题。
心理学认为,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本能冲动会让他们面临新的困扰,引发 “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适应社会?”的思考,也 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克服角色混乱的重要阶段。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加拿大心理学家 玛西亚根据青少年自我探索及同一性获得的不同状态,将自我同一性分成了 四种状态类型。不同的同一性发展状态,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1】同一性扩散:“我不知道我未来要做什么?”
这种状态的青少年看似无忧无虑,甚至有点吊儿郎当,但实际上他们在用逃避和冷漠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自卑。心理学研究表示,长期处于同一性扩散状态的青少年不愿接受新的事物,包括人和环境都会出现严重的适应问题。内心是焦虑,抑郁和迷茫的,通常他们的自尊很低,对自己没有信心,这种状态也叫认同失败者。他们对做抉择没有兴趣,对价值、信念的形成更是不在乎。这些青少年似乎乐意接受新事物,但他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常常会说:老师,我好丧啊!
【2】同一性早闭:“我长大后要当老师,因为妈妈觉得我适合当老师。”
这种是在青春期没有通过探索各种选择就得出了结果的孩子,他们被动的接受父母给予的,或选择现成的结果,非自觉地过早做出了“选择”。这类孩子会成为父母期望中的样子,往往就是人们认为的好孩子和别人家的好(乖)孩子的一种,他们非常听父母的话,不叛逆,也不跟家长起冲突。有研究发现,这类青少年与家庭的情感连接更为紧密,依赖程度和分离水平均高于其他青少年,但由于他们的依赖性较强,比较缺乏主见,容易盲从,服从权威,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应对挑战的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对权威深信不疑,一旦遇到与权威信念不同的情况时,就会倍感威胁,不知如何去面对。所以说青春期太听话不是一件好事。
【3】同一性延缓:“我可能成为明星,医生或律师,但我还没想好我要选择哪一个?”
这类青少年会对父母的话,表现反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争论不已,他们开始穿奇装异服,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喜欢一些他们认为有个性的偶像明星。这些行为都是探索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必然经过, 是出现叛逆的开始。
在青春期经历了自我怀疑,混乱和冲动,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未来才能发展得更好。青春前期孩子表现的叛逆越多,就越可能更容易在青春后期建立同一性。
这类青少年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还不能在原有的经验上发展出适应现实情况的价值观体系和行动方案,还须继续摸索。
【4】同一性获得:“我喜欢,我擅长,我未来要......”
这类青少年通过自身的探索,评估了各种选择后做出自己最终的选择,确立了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目标。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热情的投入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因此会表现得更成熟,心理也更为健康。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但很多孩子还不能在青春期做到这一点,有的要到大学阶段,有的可能会更晚。这种状态也叫认同成功者。这种青少年在面对新环境时,不会显得惊慌失措,他们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评估过去所接受的与目前所面对的,整理出一个行动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
最后一种是理想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那是什么导致孩子前三种同一性状态?
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方面:
0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地自我存在,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
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的目前状态,理想我与现实我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因此,充分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02
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
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2】客观方面:
01
家庭因素
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剥夺了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试行错误”。
还有一种不当的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发展愿望。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是选择消极自我同一性的家庭教育因素。
02
校园因素
“应试”教育和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也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像马斯洛所称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03
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影响着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回到开头的事件,“抢话筒”的学生已经进入到了“同一性获得”的阶段,他非常清楚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所以当他听到此位教授的“荒谬”言论时,他毅然决然的走上台去抢下了教授的话筒。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可能很多台下坐着的孩子还处在“同一性延缓或扩散”的阶段(采用EOM-EIS-2 中文版调查广州某高中高一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结果显示: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呈现出自我同一性处于起步阶段,同一性延缓和扩散状态较多,同一性获得状态较少的特点),当他们还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教育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学校、老师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观点、同学之间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至关重要!
所以此教授大肆宣扬“金钱至上论”“杂交论”,对青春期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是误导,更是一种迫害!它严重危害着孩子们的“心理安全”,需要注意的是,和知识一样重要的,还有青少年的三观!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倡导的“人格渐成理论”中,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防止同一性打散即“同一性危机”既是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课题,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有效措施。
同一性危机会带来哪些危害性后果呢?
【1】一些青少年为了解决自我同一性扩散而通过犯罪性行为得到颠倒性满足
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常见这样一些典型的例子:一些青少年由于极度自卑,常常用自己的行为去迎合别人,天真地认为某一类人是自己的追求或理想的化身, 刻意去模仿这些人的行为方式,并与之发生自居作用(自居作用又称为认同作用、求同作用、表同作用或同一化。是犯罪心理学术语。指出于一种动机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以掩饰自己的缺点或不足的心理防御机制),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尝试,常常通过与反常规作用中的对象发生自居作用,从而挽救处于同一性扩散的自我。这总比没有自居作用的空虚和不可挽救的好。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对于周围世界可以干什么和不可以干什么的社会现实缺乏评价的能力,又喜欢寻求强烈的物质和精神刺激,所以他们会由于模仿“错误榜样”而被社会道德所鞭挞,甚至因为模仿违法犯罪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被国家法律所制裁。
【2】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成为危险角色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 如果难以形成一种同一性,还会导致消极同一性。所谓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以承认的,或社会不能接受的危险角色。
由于青少年的愿望非常多,理想远大,想象力也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更加丰富。当个体的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往往靠想象来营造未来的蓝图,靠幻想来构造将要达到的目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当这种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一旦破灭,这样的青少年很容易因为偏激和对社会不满而做出攻击、暴力等行为,并通过违法犯罪行为宣泄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满。
此外,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感染、渗透、传递,也容易形成心理相容,并满足彼此的补偿心理需求。这样的亚文化群体在青少年罪犯中占很大的比例。
【3】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极端情形:自我同一性过剩和自我同一性缺乏是青少年产生许多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
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往往会伴随着两个极端情形。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即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中,由于自我同一性过剩而形成的团伙内聚力使其成员“情投意合”、“狼狈为奸”,加强了对团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对团伙头目的绝对服从,从而使犯罪团伙“无处不存在着消极同一性”。
另一种情形是自我同一性缺乏,埃里克森称之为“拒偿”。指个人拒绝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同一性的需要。一些青少年由于无法很好地处理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关系,使自己经常处于挫折和失败之中。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周围世界缺乏兴趣,做事没有精神,面临困难时极力回避责任,常用自我欺骗的方式来维持内心的平衡。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
然而,新闻里曝出的这位演讲的教授,除了多重的教育者身份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即: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作为有着教育学背景的教授,同时又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这种“毒价观念”对青少年“心理安全”的影响力有多大,想必他心里肯定要比很多人要清楚的多。
但明知此事的危害性却故意为之,让“金钱至上”“杂交论”的种子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地考上“好大学”,也不是每一个学生最后都会变为“有钱人”。把对金钱的追求作为人生的目标和幸福的准则只会让人更加空虚。
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强烈的反差时,这些被埋下种子的孩子,会不会成为“空心病”患者,进入四无状态?会不会因为自我同一性建立失败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会不会因为抑郁不得志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这些年,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悲剧了,是时候从根源杜绝这些悲剧的出现了!
还青少年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每个人成长道路中到最后都会遇到现实的问题,但是身为教师却不应该把自己带有偏见的观点和言论传授给学生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做好榜样。 对老师来说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赞赏这位勇敢的学生同时更要深思,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家庭、学校对其正确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心理安全”环境建设对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1】建设校园心安环境是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保证
学校是儿童从家庭踏入社会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使学生正确处理“别人眼里的我”和“自己眼里我”的矛盾,正确处理现实我和理想我的矛盾,从而树立明确的理想与追求,形成积极的自我同一性。
同时,学校应对教职员工开展定期培训,制定讲座、培训等活动的引进机制,确保正确价值观的输出,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2】建设心安环境,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认同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心理安全”主流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
正如埃里克森所言: “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也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就会有个人和社会建立起来的“社会纽带”,这种纽带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顺从社会规范,强化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3】提供令青少年信服和敬佩的社会权威形象
应当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社会权威形象,使青少年自发地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就会避免一些青少年由于无知、单纯、好奇而与反常规作用中的对象发生 自居作用。
这就要求社会、家庭特别是学校,要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树立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和榜样,并在强化他们的正面教育和感染力量的同时,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青少年的模仿行为向着社会所认可的方向发展。
家庭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甄别大众媒体传播的所谓明星的价值和意义,教育青少年能正确分析和对待他们向往和追逐的偶像,学会理性客观地接受他们的影响。
【4】营造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的家庭心安气氛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为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写在最后:✦
安徽某教授在公开演讲中出现的价值观问题,一方面说明了其本人师德失守,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其职业成长过程缺少监督以致失控,价值观偏离如此严重的教师为何一路成为了1800场面向青少年演讲的“专家”,值得深思。
让人欣慰的是,年轻的高中生用行动捍卫了教育的尊严,年轻人的觉醒和思想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参考文献:
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
张日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
森武夫著.犯罪心理学[M].邵道生等译.北京: 知识出版社,1988.
梅传强等编著.犯罪心理学[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00.
戚瑞丰.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 (2).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以社会控制论为基础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 (4).
胡敏洁. 体育类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同一性危机发展现状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张伶.“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02):29-32.
陈香,张日昇.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04):70-77.
阳作香,李兰.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调查分析 [J].中小学德育,2014(07):76-79+73.
来源:心理安全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4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5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6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9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