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中国文学不要太在乎拿诺贝尔文学奖
原标题:麦家:中国文学不要太在乎拿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新闻社消息,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是文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走出去”难在哪里?该如何破圈?中新社“两会·面对面”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麦家进行解答。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您关注哪些内容?
麦家:我最关注的内容是教育。教育是民族之本,也是我们民族走向未来的发动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我认为教育将面临非常大挑战,即知识性、技能性的教育被弱化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面对这一情况,教育如何去迎接甚至拥抱改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去研究。
作为一名作家,我也关心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话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离不开文学“走出去”。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途径。文学具有民间性,有润物细无声的内化作用,它是客观的、立体的,充满思想与情感,最易为外国读者所接受。尤其是今天,国外对中国的兴趣在增加,许多外国人都想知道当代中国人是怎么生活的、在想些什么。这就给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所以,作为作家,我们要通过文学的方式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学“走出去”难在哪里?该如何破圈?
麦家:中国文学“走出去”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走向世界,翻译是桥梁。如何将文学作品翻译成更容易为外国读者理解、接受的文字,这在30年前是难题。但随着中国崛起,全世界掀起“汉语热”,一大批汉学家出现,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问题是进度不够,也就是“走出去”的速度和中国崛起的速度不匹配。虽然我们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在国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和“中国制造”相比,还是相形见绌,国外民众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如何借助文学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认为还是要注重方式。在文学创作领域,有“世界性写作”这一说法,意思是文学创作在立足本土的同时,也要有世界眼光,如此才能走出本土,赢得世界范围内的受众。
但很多文学作品只关注主题,忽视了形式,就只能固步自封。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就像摄像,放眼全世界,多机位是大势所趋,单机位就没有竞争力;推拉摇移是常用手段,若是固定机位,观众就不感兴趣。
中新社记者:如何让越来越多中国人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奖坛上?
麦家:我们不要太在乎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很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学作品不好。相反,我们能看到,近些年中国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中国的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但任何奖项都会带有感情甚至政治色彩,诺贝尔文学奖它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评判标准的。
对作家而言,写作也不是为了得奖。内心装着读者,不断挖掘真情实感,并用恰当的语句把它表达出来,展示人间的真情、真理,才是作家的担当。
中新社记者:最近《狂飙》《县委大院》《山海情》等影视剧收获好评。这是否代表了中国未来影视剧的走向?
麦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如果想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达正能量,影视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前些年荧幕上“雷剧”、宫廷剧层出不穷,收视率也不错,我们期待影视行业的百花齐放,但也要警惕此类作品成为主流。它们过于调侃历史,用一种猎奇的心态挖掘宫廷生活,太过娱乐化了。我们需要反映真实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的作品。
《狂飙》《县委大院》《山海情》这几部剧我都追了,它们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讨论的话题也是民众关心、关切、关注的,它们“爆”了,在情理之中。
但也不是说影视作品一定要一板一眼。主旋律作品不是一堂政治课或者地理课,而是一个文艺现场,它要做到寓教于乐,将理念潜移默化传播给观众,这才是最高明的教育。文艺就是要与民同乐,不能自娱自乐。
原标题:麦家:中国文学不要太在乎拿诺贝尔文学奖 | 两会·面对面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4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5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6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9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统筹安排好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一体化系统
- 10樊某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一、二审判决不符合情理法,是引发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