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无需高教同情,应远离“巴纳姆效应”
文章原标题:《职业教育应远离“巴纳姆效应”》
近日,笔者前往重庆参加高等教育博览会。在下榻的酒店,遇到一位高校同行,就本次博览会彼此交流了意见。等到我自报家门,说自己是来自高职院校的时候,不出意料,对方表示,你们高职挺难的,在生源不太好的情况下,也出了不少成绩。
之所以说不出意料,是因为目前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持一种同情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教育对象的基础不好,社会认同感不强,办学不容易之类的内容。从局外人的角度上说,这种安慰的话语,是一种善意的释放。但是,从职教人自己的立场上说,这样的安慰不能太当回事,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巴纳姆效应”的牺牲品。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这个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巴纳姆的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所说,他的节目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当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之所以存在“巴纳姆效应”,是因为当我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如同别人用安慰的口气来评价职业教育时,我们真的把对方的同情当回事,就会主动地以一个弱者的身份给自己的办学贴上标签,难免真的以为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先天性的教育资源不利者,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埋下隐患。
这种隐患,一方面表现为职业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阻碍因素,就会产生弱势地位联想,导致了具体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或者是轻易退却。同时,还容易形成政策依赖,渴望通过政策文件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壮胆子、增加底气。孰不知,任何的改革都是需要勇气和探索,任何类型的教育改革,只要是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违背,就值得尝试。如果一切都有待于上级的文件来确认后才采取行动,往往就会步别人的后尘,丧失机会。
另一方面,更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巴纳姆效应”的主观验证作用会被激活,对于职业教育构成更大的危害。所谓的主观验证,是指人们自身主观愿意相信。一般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情,就会搜集能够支持自己的一切证据。可想而知的是,假如“巴纳姆效应”在职教人身上成为现实,即便是不相干的事情,也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建立起一个逻辑,进而证实支持自己的办学弱者地位假想。
远离“巴纳姆效应”,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建立办学自信。职业教育既然是一种适应性教育,就是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职业教育,大众的生存和生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播散于社会的角角落落,老子《上善若水》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职业教育这种适应性品格的最好写照。有了办学自信,职教人就能够面对困难,研究好教育对象的特性,真正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位,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发展和进步。
其次,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有颗“大心脏”,不要斤斤计较,要以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社会的批评,不能动不动就感到委屈和挫败感。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职业教育必须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经受得住社会的审视。没有一种教育是完美的,职业教育只有以最坦诚的态度面对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和批评,以最大的耐心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和坚持,不断地强化和提升人才的技能,才能逐渐消弭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不认同。
从发展的角度上说,职业教育不需要安慰,只需要安静。也就说,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沉住气,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安心地将职业教育的事情做好。千万不能妄自菲薄,以弱者的心态面对工作,自艾自怜、牢骚满腹,最后一事无成。
作者:朱小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文章为作者投稿,已获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热门文章
- 1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2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3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4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5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6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7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8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
- 9党中央: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统筹安排好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一体化系统
- 10作家陈炜写给父亲催人泪下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