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需要“救市”吗?
房地产需要“救市”吗?
图/图虫创意
市场至今没等到房地产“救市”政策,进入7月,人们对更大规模的“救市”政策是否会出台的讨论仍在继续。
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一度呈现“小阳春”行情,但一季度过后随即转冷。彼时,不断有声音呼吁将“救市”政策的焦点转向需求侧,提出部分取消一线城市限购等建议。有被访专家认为,限购等楼市调控政策是掐住正在输氧的病人的脖子的手。
目前,一线城市限购、高首付比例限制等政策依然没有明显的松绑迹象,相比于限购何时放松、首付比例何时下调的疑问,更关键的问题可能是,“这些政策还有效吗?”
采访中,一位房产中介告诉我,有客户刚刚买下一套总价超过1000万元的北京西城学区房,他卖掉北京与家乡的两套房产,筹款近600万元,外加存款,再贷款350万元。“这位客户的工作、收入稳定,而且不到40岁。”在这位中介看来,只有这样的人群有底气在当下加杠杆入场。
人们是否入场楼市的决定性因素不只是对于楼市的预期,还有对未来个人与家庭经济状况的预期。正如大家争论发放消费券、现金能否刺激消费一样,房地产需求侧的“救市”政策也面临类似的尴尬,购房意愿还能否被政策刺激出来,是个疑问。
决策层方面,去年11月11日发布的“金融十六条”部分政策的半年有效期到期后,监管部门近日终于宣布延期。如此审慎也可以理解,毕竟房企通过加杠杆极速扩张,最终落得一地鸡毛,相当程度是2015年~2018年以“去库存”之名推动棚改货币化的结果。如今是否要重来一轮“救市”政策?或者说究竟需要怎样的“救市”政策?需要审慎决定。
其实,不少人并不认同“救市”的说法,他们认为房地产业并不需要“救市”,而是需要放开不合理或不合时宜的种种限制。我想这样的观点可以更进一步,当前,更需要通过改革破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种种藩篱。
房地产业的发展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来,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但是城市户籍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7%左右,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被认为是中国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房地产的“救市”政策不如更多从如何抹去这20个百分点的差距着手,去撬动户籍、集体土地入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难啃的改革硬骨头。
如此一来,不仅能为未来房地产业发展找到更多增量,也能极大地增强公众对未来的信心,因为改革的实招是带来信心的最好源泉。
热门文章
- 1哈瓦那到北京要多少钱?一位古巴老人的往事,看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 2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3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4【央广时评】从书香中国看文脉赓续的纵深推进
- 5“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6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7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8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9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10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