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宿取代的青旅,挤满备考、实习年轻人

来源:搜狐旅游 发布:2023年12月18日 作者: 人气:92724

对很多背包客来说,青旅是情怀,是难忘的旅行记忆。

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青旅可能是一个群租房,一个升级版的“大学宿舍”,一个更具性价比的“快捷酒店”

据途家民宿的数据,今年7月,青年旅舍(Youth Hostel)的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5倍。与酒店、民宿相比,青旅近几年似乎已经淡出大众视野,但其实,它的市场并不小。

搜狐旅游在走访中发现,进入中国20多年间的国际青年旅舍(YHA)正在面临挑战,国内的青旅市场也在不断转型。

01

备考、实习的年轻人,挤满青旅

比起青旅,这间四人间,更像是一个合租房。

这是某连锁网红青旅,位置靠近西单商圈和金融街。山西的赵晴保研结束后,找了北京的一家传媒公司实习,每个月线下工作的两周,她都住在青旅。

在当下的青旅住客里,她这样的情况是常态。跟她同屋的,还有同样来附近证券公司实习的大四学生,以及一直在找工作的北漂族

对她们来说,在这里住,“跟大学寝室没什么不同”——每屋4至6个人,有床帘、有独立洗手间,还有公共卫浴,进入住宿区后,男生住左边,女生住右边。

青旅六人间

另一个青旅,位于海淀区五道口附近。青旅里的公共区域,摆着一张大桌子,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每天晚上都会坐着十多个埋头学习的住客。

当时,宋书育选择这里,是因为离考研复试的学校很近。跟她同屋的,有同来复试的学生,还有备考国考的,考雅思的以及考教师资格证的。

青旅成了他们的自习室,“大家都是学习的状态,很安静,氛围也很好。”

当前,寒假实习季又叠加考公、考研等时间节点,青旅正在被备考、实习的人填满。

青旅内专门的自习室

这些青旅都属于当前市场中的中等价位,价格在150至250元之间,一般分布在商圈或离地铁口较近的区域,硬件设施有明显升级,也更注重私密性。

像是连锁青旅品牌“Wohkoon者姓孙青年酒店”在北京多个商圈都设有店面,包括三里屯、西单、建国门、国贸以及大望路等地。

对于长住的人来说,这里比租房更有性价比

赵晴曾计算过一笔账,她在市区内租房,最少3000元,加上日常饭钱,“几乎是倒贴实习”,而且短租房较少,只能签长租合同,转租时,“难免会有一笔额外损失。”

赵晴之前有过极端通勤经历,住在廊坊,每早坐7点20分的第一堂高铁,再坐地铁14号线,最后坐公司班车。她也想过租房,但租金高、转租麻烦

因此,许多实习,甚至是上班族,都把青旅当成长期的落脚点。一位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工作日在北京,周末返回石家庄,青旅是她的落脚点。另一位北漂族,在北京三四年,一直没有租房,一直住在青旅。

青旅公共区域的冰箱,放置着速食食品

长住的人多了,青旅的价格计算方式发生了改变,变得有折扣可讲。

搜狐旅游询问多家青旅经营者发现,六人间及以上普遍没有折扣,但四人间或两人间,一般可以打九折,或是在平台价的基础上,每天减5元左右

优惠价的力度,也与青旅的入住率有关,“人不多的时候,或者住时间长了,跟经理关系熟了,优惠就比较大。”曾因实习在青旅住过4个月的樊星,一开始一天100元,后来拿到优惠,“一个月只需要给2000元。”

02

渐被遗忘的国际青年旅舍

但曾经的青旅,不是如此。在很多背包客眼中,10年前的青旅,还是大厅里贴着旅行指南和租车电话,人跟人聚在大厅,攒局吃饭聊天,约着一起拼车、旅游,再交上几位能延续很久的朋友。

那个时候,提起青旅,也没人不知道YHA。

YHA,指的是认证的国际青年旅舍。

其实,青旅最早起源于德国,早在1932年,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YHF),就已经在荷兰成立。

目前,该联盟下面共有3,000多家青年旅舍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球有超过3,500万的青年旅游者在使用青年旅舍,会员人数400多万。

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阿尔特纳青年旅舍。图YHA China官网

但青旅这一概念在我国,是直到1998年才被广东引入的。至今只有20多年。

后来,在2006年,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YHA China)成为了国际青年旅社联盟的正式会员。

过去疫情三年,对YHA旗下的青年旅舍造成了不小冲击。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CEO尹忱向搜狐旅游透露,之前全国共有300多家YHA认证的国际青年旅舍,但目前,只剩下100多家,“有三分之一的旅社关停了。”

如今,YHA的经营状况也不太乐观,虽然入住率较高,但营运成本也在加大。“食品物价、人力成本,再加上维修、翻新的成本,收益不变,成本却多了,其实盈利能力是下降的。”

近日,搜狐旅游走访了位于北京的YHA国际青年旅舍。

其中,北平国际青年旅舍,位于南锣鼓巷,今年8月末,这里的床位价格高达500元左右。目前,最高价的2人豪华间价格在387元,舒适男女二人间则在135元左右。12月12日当天,旅舍内所有房型都已经满房。

北平国际青年旅舍

另一家炮局工厂青年旅舍,上次装修是在2014年,几乎已经是10年前,因此设施比较老旧。目前,它的床位费最贵的标准间280元,均价的男女六人间只要96元。

在这里,还保存着背包客们熟悉的青旅味道。公共区域内,能看到交谈的住客。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男士,来此公务出差;还有一位澳大利亚的女孩,到北京旅游。他们刚刚认识两天,一起聊天、吃饭,还约定第二天同去颐和园。

他们告诉搜狐旅游,比起住快捷酒店的孤独,他们更喜欢青旅,“可以交谈、认识新朋友。”

在一些热门旅游城市,YHA同样保留着原本的青旅模样。像是成都梦之旅国际青年旅舍,在这里,大厅阳台都保留着背包客文化,很多贴纸上写着拼吃、拼车的信息。

不过,梦之旅的经营也存在问题,从一楼将公共空间改为火锅店就可以看出一二。

03

依然承载年轻人“诗和远方”的青旅

提到当前青旅存在哪些不好的地方,很多住客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不隔音,或者是同屋的人太吵。所以,他们常常配备静音耳塞,甚至许多青旅将耳塞作为体贴服务的一环。

而提及好的地方,住客们会提到,“公共区域充电口很多”、“大家吃外卖的时候很安静。”

不难看出,住客们的诉求围绕着私密性展开,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曾经的青旅,很大的特点正是出于它的公共性。只是,这份公共性正在渐渐发生变化。

驴友记青年旅舍主理人米哥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他在2004年开第一家青旅时,正值青旅市场蓝海,那时候,青旅的社交氛围和文化气质都很好。

北平青年旅舍的墙上,贴着住客们的旅行记忆

但后来,他发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人更喜欢结伴出行,也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很多人对青旅文化没有概念,只把青旅当作便宜的酒店。

尤其是自2014年开始,民宿逐渐兴起,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原本的青旅客群。在多个预订平台上,青旅也被归为“民宿”“酒店”类别,不再有自己的

樊星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是“特种兵旅游”中的典型,跟朋友结伴旅游一直住青旅,对她们来说,“预算更喜欢花在景点游玩上,青旅只是一个住的地方而已。”

北京米家青年酒店的工作人员也向搜狐旅游透露,当初在装修时,专门建了影音室,屋顶大露台里也摆放一些桌椅和台子,原本是为了供住客组织观影、露天音乐会等活动。

青旅公共卫浴

但实际上,活动都没办起来。问及原因,她表示,“可能是大家实习、上班都太累了吧。”

对于这种青旅业态的变化,甚至是“青旅变了味道”的说法,YHA China CEO尹忱认为,“当前正是疫情后的巨变时刻,青旅能为备考、找工作或者正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短暂的公共空间,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同样符合青旅文化。”

但她同样希望年轻人能流动起来,“不是守在手机、电脑屏幕前,而是可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也曾表示,“对于青旅而言,回归创设初心才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她提出,“可以围绕住客的社交需求,打造不同主题的活动,让更多的入住者有可以交流、分享的空间。”

如今,依然有年轻人寻着LP指引的脚步,想从青旅找回背包客在路上的感觉。

住过四五个月青旅的苏芮,在那交到了很多朋友。白天各自上班,晚上几个人聚在一起吃饭、搞活动,“我们去过潘家园、去天安门看升旗,还去溜冰、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