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3万的新中产,爱上「窝囊版」爬山

来源:凤凰WEEKLY 发布:2024年08月19日 作者: 人气:91870

人到中年的一大标志,就是爱上爬山。

对于四体不勤的中年人老G来说,山顶的风景固然令人震撼,爬山的过程却万分痛苦。

但上个周末,老G的朋友圈发了无数登顶风景照。周一一回办公室,他高调向所有同事推荐:

去爬山吧,去爬自动挡的山!

浙江天屿山,海拔335米。在中国无数动不动就海拔数千米的高山名岳里,天屿山顶多只能算是地壳挤出的一个小波澜。


可从两年前开始,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土包一下子成了网红景点,引得不少人打卡拍照。

因为在天屿山上,“长”出了一部登顶的自动扶梯。


原本3公里长的崎岖登山路,变为5分钟左右的自动挡登顶。

这下,喜欢山但却不喜欢爬山的“懒人们”,有福了。

01

当登山变成“自动挡”

曾有报道说,乘电梯爬山,是江浙两省景区的赛博特产。


但实际上放眼全国,砸钱购梯来满足游客们“无痛爬山”需求的旅游点不胜枚举。

这些沿着山体安装的扶梯或升降电梯,短的有100多米,长的有六七百米。或是把你从半山腰送到山顶,或是让你一步不动登上百丈悬崖。

“室内版”的登山扶梯,虽说能一口气把你从平地送到山巅,却未免有穿越到地铁进站口,下一秒要冲进公司打卡的错觉。


“敞篷式”的登山扶梯则是有条件景区的首选。


站上扶梯,自动挡登山的同时,还能欣赏沿途风景。

追求一个“山一步不爬,景一处不落”。

甚至如果你嫌正午的太阳太热,扶梯两侧还会贴心地喷出降温的水雾,相当于在大山里装了水空调。


难怪网友感叹:“这山爬得跟逛万达广场一样。”

当然,对于能站就不走,能坐就不站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在电梯上“罚站”20分钟依旧算是受苦。

“虽然确实一步没走,但光站着都有点站不住了。”


于是登山电梯也内卷。

有景区将无痛爬山与童心相结合,推出了大人孩子都说好的“骑木马上山”。


这种把旋转木马的轨道,扩展到整个山峦的玩法确实很新鲜,但据实际尝试过的朋友反馈,一定要选非节假日,不然光排队的时间,都够你爬上爬下好几回了。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放到今天,应该改成“上山舒服下山乐”。

为了让旅途的后半段更刺激一些,有景区推出了下山滑梯,把漫漫回程交给了重力势能,让游客一路驾驶自己的屁股回到出发的地方。


而如果嫌滑梯的摩擦阻力太大,还有水滑梯来满足你飞流直下的需求。


如果你觉得大家都在一条下山道上太过拥挤,那么还有卡丁车下山竞速服务。

宽阔的速降赛道,让人看了就想扔香蕉皮,和朋友展开一场道具赛。


而河南一景区,用降维打击的方式“杀死”了比赛。

他们推出了直升机爬山服务:

一架直升机,直拉300米让游客空降在嵩山山顶,将原本4个小时的路程缩短至15分钟。


如此拉风的登顶手段,价格也自然不菲——一位一次1580元,满3人就起飞。

而这,也难免让一些网友忍不住吐槽:

全程无痛登顶,那还能叫爬山吗?

02

爬山,累哭过多少人?

众所周知,爬山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是一场洗礼,而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则是一场灾难。


有人觉得,只有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爬到山顶,顶峰的光景才最有价值。

他们会在午夜时分从山脚下出发,只为能到山顶看一场日出,会在陡峭的山路上一路疾行,抒发身处自然的快乐。

然而,既然有人能凭毅力征服高山,也就自然会有人被高山狠狠教育,从山上“逃”下来后,留下“这辈子再也不爬山了”的毒誓。


很多时候爬山就像是一场温水煮青蛙:

当你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爬了2个小时,发现自己才刚刚来到了半山腰,才懂什么叫“泰山治嘴硬,华山治命硬”。

出发前:小小泰山,拿捏;

出发后:小小泰山,我爹。


而此时此刻,“来都来了”的魔咒则让你再也无法回头了。

于是,在那些名山大川的登顶之路上,你会看到有人被一段剧烈的爬升给累吐了,有人被一条漫无止境的石阶路给累哭了,有人在海拔千米的山坡上破防了……


一条登天路,越爬越绝望,爬成了孩子的童年阴影,爬成了情侣的分手引线。


本以为这一路精神抖擞,谁知道才爬了一半就累到腿抖;


本以为登山靠的是两条腿,结果最后发现还得是双手双脚齐上阵,还得依赖老祖宗当年在树上生活时的智慧。


而当你侥幸凭着惊人的意志力,终于登顶成功,看到了无限美好的风光之时,别忘了,还有一半下山的路,在等待着你踏上。

一些精疲力竭的游客,索性就会在返程的路上直接开摆,以“躺地开滚”的方式,向大山彻底投降。


一条能自动登顶的电梯,就成了“恐山人士”的救命符。


挑战自我的走步道,享受风景的乘扶梯,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其实早在爬山电梯普及之前,景区里越修越长的索道缆车和那些盘山而行的摆渡车辆,就相当于在给爬山做减负了。


而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搜爬山攻略,你也不仅能搜到“如何在这一路上看足够多的景点”,还能搜到“不晒黑不费腿”的懒人爬山最佳路线,以及“如何用缆车和电梯,让家里腿脚不好的老人也在山顶看云海”。

毕竟,苦难教育已经是上一辈的叙事了。

如今的年轻人奉行的,是有福就享受,没苦不硬吃。

03

“躺平式”旅行,

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中国人的旅游,有时比上班还累。

尤其是对那些被迫选择假期出行的苦命打工人而言,所谓的旅游基本就是一场拉练:

制定计划,预订机酒,拖上一家老小,挤进热门景点打卡。


都说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暂时放松身心,结果出了门才发现还是要事事操心。

年轻热血上涌的时候,还能做一回大学生特种兵,睡绿皮硬座纵横全国,凌晨三四点骑自行车奔赴目的地,一天不打卡10个景点,微信运动步数不过3万就不算出门玩。


而现在,面对着到任何景点都只惦记着文创冰激凌的孩子、爬一会山路就开始气喘吁吁的身体、时不时打来的电话会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旅游的意义:

旅行一定要满满当当、早出晚归吗?

一定要去热门景点打卡吗?

一定得让孩子在旅程中有所收获吗?

当一趟旅程被拆解成了一路的走马观花和无数的鸡毛蒜皮,那又何必在难得的假期给自己添堵。


于是,越来越多人的旅游观念,开始向着松弛进化,简单说就是:

躺平。


出门旅游,晚睡晚起,不做严格的计划,不安排具体的行程,能少走就少走,能省事儿就省事儿。

找个舒服人少的小城,租个向山面海的酒店躺上几天,躺无聊了就出去转两圈,看看当地的风物,步行距离最好不要超过2公里。

至于什么驱车3小时才能抵达的名胜,什么要走半天才能抵达的奇景,如果来回太累,那便是不去也罢——反正人生又不是只活那几个瞬间。

当旅游的节奏逐渐向度假靠拢,当游客比起扎堆打卡更想要体验舒适,景区推出类似电梯爬山的配套设施,也就是早晚的事儿了。

乘着电梯一路上到山顶,虽说少了点挑战自然的乐趣,但既不受累,又能享受山顶的风景和视野,完美展示了休闲的真谛。


归根结底,总喊着要逃离都市的大部分人,其实并不想跋山涉水,辛苦又疲惫地去和巍峨险峻的自然面对面。

让假期回归休闲,不赋予旅行不必要的意义。

自由不是你不爱爬山可以选择不上山,而是哪怕你体力不支、腿脚不便,却依旧有一同欣赏这美好山河的权利。

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