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里探机遇(评论员观察)
读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助于将文化资源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上海黄浦区亚洲大厦,10多个演艺新空间“纵向生长”,形成一条垂直的戏剧街区。“吃完饭上楼看戏,看完戏下楼喝咖啡”,凭借看展的票根,观众还可享受购物折扣。
看展、观剧、用餐、购物,休闲娱乐一站集成,人文价值和商业逻辑“一体双生”,这样的文商旅融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激发了消费活力。
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依托强大算力,一条4K广告片的渲染效率能提升百倍以上,动漫游戏、数字文博、数字文旅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数万名年轻创客在这里扎根。
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这道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题”,可以解出无数种答案。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等特征突出,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浩荡气象。
文化市场何以生机勃勃、活力奔涌?需求牵引是动因,文化自信是根源。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
一方面,文化自信更为坚定。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国潮文创、古典诗词节目、“新中式”服饰等受到追捧。
另一方面,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凸显。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藏的,大家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费的意愿、能力、比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读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助于将文化资源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文化产业新赛道,文化消费的蓝海,都蕴藏在“需求”二字中。比如,瞄准好看、好玩、有内涵,国家博物馆去年推出凤冠冰箱贴等各类文创产品200余款,销售收入较2023年翻番。又如,在沉浸感、氛围感上做文章,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全国超800家影院推出了2300余场次观赛活动,吸引5.6万人次走进影院看奥运。找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需求,也能创造需求,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观察如今的社会生产生活,“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游盛行,由夜市向夜演、夜游拓展的“夜经济”红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更显直观可感。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强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得以更好实现。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这正是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个“非遗版”中国年日益临近,逛逛年货大集、浏览线上商超,非遗元素、民俗活动目不暇接;多地文博场馆精心筹划,邀约公众“文博馆里过大年”……文化年货供需两旺,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成为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写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更好为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23日 05 版)
热门文章
- 1哈瓦那到北京要多少钱?一位古巴老人的往事,看哭了无数中国网友
- 2大学教师体验外卖生活走红,一个月挣了7000多,瘦了6公斤!他说: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
- 3总投资5600亿!最重要的高铁大动脉来了,沿江高铁为何避开了许多沿江城市?
- 4“赏花经济”带动文旅市场春潮涌动 为城乡消费注入蓬勃动能
- 5女游客在瓦屋山被落石砸中倒地,无人机拍下惊魂一幕,游客吓懵
- 6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在给孩子做“多巴胺戒断”
- 7前十一月A股又是全球垫底
- 8揭秘:一念之差让樊某人才两空,樊某前妻无情无理无德,是珠海11.11特大事件的主要诱因
- 9抓牢五年一遇的战略性投资机会!最低三折起、最高优惠三万元,总有一款适合您!
- 10让极暗成为过去,让光明普照未来 ——情客旅行 陈炜 年终致语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