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旅游,去年亏了两个亿

来源: 发布:2025年04月16日 作者: 人气:93714

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桂林旅游”)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双下滑,归母净亏损同比减少26倍,而长期积压的不良资产成为业绩“拖油瓶”。面对产品创新不足与周边景区竞争带来的双重压力,桂林旅游正加速处置不良资产寻求破局。

01

资产负债率创新高

“桂林山水甲天下。”随着2024年国内旅游热情高涨,桂林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迎来双双增长,实现“旺丁又旺财”。而作为桂林唯一一家上市旅游企业,桂林旅游业绩再次走低。

去年桂林旅游共接待游客数量568万人次,较上年减少50万人次,降幅明显。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收4.32亿元,同比下降7.5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亏损达2亿元,同比扩大26倍以上。

搜狐旅游注意到,除漓江游船和部分景区业务外,去年桂林旅游的参股酒店、公路客运、出租车业务等全线下滑。

资江丹霞公司自2008年起连续16年亏损,去年亏损金额逾2400万;丰鱼岩公司自2015年起年均亏损超900万元,挂牌12次仍无人接盘;旅游汽车运输公司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近年持续亏损;桂圳公司因股东纠纷导致核心项目停工近十年,2024年亏损超2000万。

此外,2013年同年,桂林旅游还斥资2590万元收购了罗山湖旅游70%股权。2015年,因配套工程部分土地尚未完成法定程序,罗山湖体育休闲项目停工至今。

作为广西第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和当地龙头企业,桂林旅游拥有当地核心旅游资源两江四湖景区、银子岩景区、丰鱼岩景区、资江天门山景区等的经营权,并且还拥有五星级酒店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100%股权。

从收入构成来看,桂林旅游约49%的收入来自景区旅游,30%来自漓江游船客运,17%来自漓江大瀑布饭店。

尽管旗下两家全资子公司在去年获得额外收益——资江丹霞公司收到445万元破产财产分配款,漓江大瀑布饭店获得303万元政府补助;但业内认为,七百多万的偶然性收入在桂林旅游逾两亿元的年亏损面前“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公司的业绩困境。

两江四湖景区

近年来,桂林旅游员工数量呈现持续收缩态势。财报显示,公司用工高峰出现在2010年,当年员工总数达3712人。此后进入减量发展阶段,至去年员工总数已降至1821人,较历史峰值幅度超50%

此前,公司工作人员针对外界“裁员传言”表示,公司没有裁员,“有些工作不一定需要正式工去做,(使用)正式工要走严格的(用工)程序,还有(要缴纳)五险等,(手续)要齐全的。”

在负债方面,目前公司总资产21.57亿元,同比减少近8%;资产负债率攀升至49.3%,创上市以来新高。

02

传统景区面临转型

业内分析指出,桂林旅游不良资产导致的业绩不振,映照出行业盲目扩张的后遗症。在行业发展热潮期,一些企业偏离产业本质,将文旅项目简单异化为“圈地工具”。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后期运营困境,使许多文旅项目陷入“建得起却养不起”的尴尬境地。

对于业绩疲软,以及被誉为“亚洲第一洞”的丰鱼岩景区为何连年亏损,桂林旅游在财报中表示,周边市场竞争激烈是原因之一。据悉,该景区面临“前后夹击”的格局:向东1小时车程可达热门溶洞景区银子岩,向西2小时即到知名景区七星岩。

相比上述景区,丰鱼岩的交通便利性明显不足。有旅游专家认为,在溶洞类景区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区位优势已成为游客选择的关键因素。

丰鱼岩被誉为“亚洲第一洞”

而旗下接待游客数量最多的银子岩景区,在旅游平台上的差评量较多。有游客表示景区“全程闷热,老人和孩子大汗淋漓。出口一大片纪念品售卖点,这种低端且重商业化的销售模式早就过时了。”

也有部分游客反映,桂林旅游旗下景区仍以传统山水观光为主,缺乏创新体验项目,难以满足其多元化需求。

专家认为,随着休闲度假消费的升级,过去依赖“门票经济”的景区传统运营模式已难以为继,文旅企业仅靠“圈地收门票”的盈利方式,正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同质化严重的“门票+索道+演出”模式,对游客吸引力持续下降。

针对不良资产问题,桂林旅游表示将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充分研究不良资产的处置路径及措施,重点围绕“甩包袱”“保存量”“扩增量”三个方向,抓资产经营促增长。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传统景区都要面临着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低端业态粗放经营的项目可能会生存不下去”。针对传统景区转型,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陈向宏这样说道。

撰文|晓慧